哈尼族夫妇的第一次离开村庄之旅

mika
12 Min Read

Phá在17岁时结婚,有两个儿子,分别是Sừng Té Tuấn(2010年出生)和Sừng Trọng Tấn(2013年出生)。

从出生到现在,这对夫妇的生活只围绕着村庄转,最远的一次旅行也只是到乡中心。但在2024年12月,当大儿子Sừng Té Tuấn突然喉咙痛持续不断时,带儿子去看病的旅程成为了他们一生中最长、最远、最艰难的一次旅行。

第一次,Phá带着儿子乘坐8小时的客车到达了莱州省综合医院。医生怀疑是喉咙炎,开了药回家服用,但病情没有好转。到了今年3月,来自河内肿瘤医院的一组医生在莱州进行筛查时,发现Tuấn有癌症的迹象,并建议家人带他到河内检查。

儿子可能患上重病的消息让Phá震惊。第一次去首都,他和妹妹一起去了,因为“她更熟悉路”。从村庄到莱州市乘坐了8个多小时的客车,然后在卧铺车上过了一夜到达美亭车站,Phá第一次看到了4-5车道的道路,高耸的高架桥,拥挤的公交车。“大家都在说京语,很多词我听不懂,”Phá回忆道。

但对儿子的担忧压过了一切陌生感。在K医院的检查结果确认Tuấn患有第四阶段的癌瘤——一种恶性上皮癌。“癌症”,这两个字在Ka Lăng村80多户人家中从未听说过。

“一开始我以为癌症就像感冒,吃药就能好,没想到它会夺走我的孩子,”Phá说。

哈尼族夫妇的第一次离开村庄之旅

在医院的日子是一连串充满挑战的日子。医院太大,Phá多次迷路。“有一次我花了半天时间才找到儿子的病房。问路时人们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他说。

不仅仅是迷路或语言不通,经济负担也压在这对夫妇的肩上。第一次,他们从村里借了1500万越南盾。第二次,借款达到了2000万越南盾。每次一个人的车费已经花费了82万越南盾,还不包括医院费用、药物和饮食。

在村里,这对夫妇属于最贫困的家庭。每年一季稻谷,如果丰收也只有10多袋稻谷。农闲时,Phá的妻子Lý Mỳ To在家养鸡鸭,照顾孩子,而丈夫则去做临时工。

“很少有人雇佣,一个月能去搬砂浆4-5天就很高兴了,”他说。

尽管贫穷,这对夫妇仍然决心让两个儿子上学。他坚信,即使要卖猪,换掉所有的稻谷也要让儿子读书,以后有工作可做。作为对父母期望的回应,Tuấn和Tấn都很勤奋,现在在离家近10公里的Ka Lăng民族半寄宿初中学校寄宿学习。

哈尼族夫妇的第一次离开村庄之旅

5月中旬,Tuấn的治疗医生打电话催促去检查,但男孩请求父母让他留几天参加毕业考试并准备进入10年级。心疼儿子好学,夫妇同意了,但Tuấn的健康状况不稳定,出现疲劳迹象,说话困难,只好推迟考试。

“一路上,他一直请求留在村里考试。很心疼他,但怕有什么事情会后悔,”Phá分享道。

在这次第三次旅行中,Lý Mỳ To第一次和丈夫一起去了河内。“没想到有比去医院救儿子更远更长的路,”这位34岁的妇女坦言。整个旅程中,她晕车,疲惫但不敢闭眼。

到了医院,Mỹ To被丈夫叮嘱坐在走廊的一堆行李旁边,主要是衣服,以免迷路。丈夫和儿子去做指定的检查。

为了这次旅行的钱,Phá夫妇不得不卖掉了养了几个月的猪。两边的亲戚也凑钱,有人卖稻谷,有人抵押财产,又筹集了800万越南盾。

每天,他们在医院门口领取慈善餐。有时候晚了没有餐,Phá就把自己花3万越南盾买的饭让给儿子。

快到中午了,Phá夫妇仍在耐心等待儿子的结果。他们不怕在医院待久了花费大或疲惫,只希望医生能带来好消息,儿子能用更少的药,早日康复回到Ka Lăng村,回到那个因为治病筹钱而家具减少的木屋。

他说他一生中最大的梦想是大儿子能康复,高中毕业并追求设计职业的梦想。小儿子将继续上学。那时,即使要多耕田,多搬砂浆,夫妇也会感到高兴。至于村里的债务,夫妇说会努力多做工作,希望能早日还给大家。

“因为劳动而累但有健康总比没有健康不能劳动好,”这位哈尼族父亲坚信。这次第一次离开村庄的旅程,他们全心全意相信能救儿子,家庭的牺牲会有回报。

(编译:Cici 越南中文社;审校:Alex;来源:VNExpress)

Share This Article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