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记得自己在《青春》的各种出版物上发表了多少篇文章。除了那些“实物”——堆积如山的赠报和纪念品,偶尔我还会收到一些充满感动的惊喜。
多年前,我接到了来自Thanh Thuận(社会工作部)的电话。Thuận请我联系Nguyễn Thành Kỳ,他是文章《Thành Kỳ和成才梦》中的主角,以便《青春》转账读者支持的款项。
我愣了几秒钟才回过神来,因为记得这篇文章讲述的这位学生的情况已经刊登多年(文章发表于2016年2月16日)。
有一次,我接到了Kim Thu(社会工作部)的电话。Thu请我联系文章《卖彩票的老奶奶》中的主角,以便《青春》转账读者支持的款项。
这次,我同样感到惊讶。我惊讶于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从Tây Ninh来到Thủ Dầu Một以卖彩票为生的老奶奶的情况,文章已经刊登多年(发表于2013年5月12日)。
我去找老奶奶。打听后得知...她已经去世了!
除了这些充满情感的“突然”电话,与已发表文章中主角的偶然相遇也让我更加感激。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遇到了Phạm Ngọc Nga——文章《我不知道和谁说话》(发表于2014年10月25日)中的主角。她感谢我,并告诉我,在《青春》刊登了她的情况后,她收到了来自老师、朋友和《青春》最多的关心。
她告诉我,有一位名叫Tâm的叔叔,住在胡志明市,每个月都会转账给她一笔钱。Tâm叔叔承诺会支持她直到大学毕业。这个消息让我感动了好几天。
另一次,在停车等红灯时,我偶然遇到了Nguyễn Thị Sang——文章《“别后悔!”》中的主角。Sang是一家裁缝店的老板,十几年来默默地为贫困学生缝制校服。
一看到我,她立刻“通知”:“我刚收到《青春》转账的读者支持款项...”。我惊讶,因为记得这篇文章发表在《青春周末》已经很久了,日期是2015年9月6日。我明白了:《青春》有一些忠实的读者,长期陪伴着每一个情况、每一个主角...
我感到感激,因为这些情况、这些主角的故事——即使文章已经发表很久——仍然继续得到读者的支持,得益于《青春》的用心和热情连接。
这证明了除了传播使命,《青春》还完美地扮演了一个透明、可信的桥梁角色,在接收和转账捐款给正确的人、正确的情况。
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每篇文章发表后——无论是超过千字还是只有几百字——大约一周后,我都会收到稿费、赠报和感谢信。
《青春》特有的专业和周到。我,也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我文章中主角的尊重——就像《青春》尊重每一位读者一样。
我记得十年前的一篇记录《“就叫我‘鸭蛋五叔’吧”》(《青春周末》,2015年11月15日)。
文章分享了Giang Khánh Phong的心声——他几十年来在Bình Dương的32座庙宇间来回奔波,观察对联,哪些字迹淡了、失去了线条,就默默地修复。
我记得完成关于他的记录后,他忧心忡忡地说:“我难过的是很多年轻人看到我总是埋头苦干,摆弄那些字,就说老了还折腾什么。
他们说需要什么字就打电脑一下就有了,何必学写字。但同样是那个字,自己学、自己练写出来的,它包含了心思、感情。它在自己的脑海里,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拿出来’。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电脑在身边...”。
当文章发表时,我买报纸到他家送给他,附带一笔“稿费”。几天后再次拜访,我看到他仍然非常感动:“我没想到自己的心思、自己的形象会登上像《青春》这样的大报。远方的朋友看到我上报,打电话来问候。你让我非常高兴”。
听他这么说,我跑到报摊,把摊上剩下的几份都收集起来,带给他让他去邮局寄给朋友。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卖彩票的老奶奶”、“鸭蛋五叔”都已经去世了。但他们的故事、形象仍然在《青春》上存在。我文章中的主角“远去”,带走了《青春》的情谊。
(编译:Ivy 越南中文社;审校:Momo;来源:Tuoi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