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罕教授——博学的爱国学者

mika
By mika
23 Min Read

黄春罕教授于1908年出生在德寿县德仁乡一个具有儒学传统的家庭,现为德光乡。他小时候在荣市(义安省)学习汉字和国语字,之后前往河内考入Bưởi学校,一年后转学到Albert Sarraut中学专攻数学。1929年,他获得全科高中毕业文凭后前往法国留学,先后考入多所著名学校,如师范学院、理工学院、索邦大学。

1936年,28岁时,他带着土木工程师和数学硕士学位回国。法国政府邀请他担任公共工程总监,但他拒绝,因为条件是必须加入法国国籍。他选择在Bưởi学校教书,“为了做越南人,培养越南青年”。

黄春罕教授——博学的爱国学者

启发思维的老师

在高中毕业班教数学时,他自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智慧。上课时,他通常不带任何工具。徒手,他画出“非常直的直线,非常圆的圆,不要求每个科目必须有单独的笔记”。

曾在法国学习并在Bưởi学校与黄春罕教授一起教书的阮孟强博士表示,尽管知识渊博,黄教授是一位有德、谦虚的老师。“他乐于帮助任何遇到困难的人,总是微笑,即使有人让他不满意”,阮博士在《La Sơn Yên Hồ Hoàng Xuân Hãn》一书中写道。

在课堂上,他耐心劝告,当学生找不到答案或对难题犹豫时,从不责备。“黄春罕教授的冷静态度说服了学生,似乎他从不让人烦恼”,阮博士回忆道。

除了在Bưởi学校教书,黄春罕教授还被邀请在公共工程大学、农业大学和河内大学教授数学。1942年,他与一些朋友如阮贤教授、Ta Quang Bửu共同创办了《科学》杂志,这是一份水平相对较高的科学报纸。黄教授是编辑兼作者,经常解答与生活实践、天文、地理、历史和越南及东方文化相关的趣味数学题。

1943年,他开始编写《科学名词》一书,包含超过6000个词条,用越南语表达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和天文学等学科的一系列科学概念,当时越南语中这些词汇很少。1943年,该书获得南圻劝学会的奖项,意义在于为越南科学概念和术语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提到创办报纸和编写科学书籍,黄春罕教授在回忆录中分享,以前在荣市或河内学习时,“很早就意识到如果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知识,人们就无法有准确严肃的理论”。因此,1930年在法国学习时,他开始思考为《科学名词》建立合理和国家的基础。

同样在1943年,当国语字传播会成立时,黄春罕教授担任图书部长,并与一些人出版了《i tờ学习方法》一书,革新了按a、b、c拼读方式学习国语字的方法,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文字。

当胡志明主席发起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响应时,黄春罕教授的国语字学习方法成为主导,帮助数百万人在三到六个月内脱盲。

1945年4月,黄春罕教授参加陈重金临时政府,担任教育-美术部长和代理公共工程部长。工作四个多月,他提出并实施了一些改革,初步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如高中教育课程中分专业,将教学语言从法语改为越南语(1945年的高中毕业考试是第一次用越南语进行的考试)。

八月革命后,他与一些杰出知识分子被胡志明主席邀请会面。1946年4月,他被任命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在大叻(林同省)越法会议的政治小组组长。会议结束后,他留下来在陈国峻军校的首批训练课程中教授军事技术。

黄春罕教授——博学的爱国学者

博学的学者

全国抗战爆发,黄春罕教授“困”在河内城内。这段时间,他家人居住的房子成为城内基地,秘密与抗战联系并提供财政和药品支持。到1950年,他与家人前往巴黎定居。

他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在瑞士开会期间为以范文同副总理为首的越南代表团提供意见。之后,他参与组织在“六角国”的爱国越侨,宣传民族反法抗美斗争以及世界和平运动。

黄春罕教授积极研究文化、科学项目,深入原子领域,并在Saclay大学考取原子工程师学位。

他花多年研究历法和越南历法(1982年在《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运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重建越南历法系统,证明有些时期越南历法与中国历法不同,提出准确方便的阴阳转换计算方法。这是国家天文学的重要工作,为建立越南历法奠定了科学基础。

教授研究、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遗址和文物,提示了以前曾找到的地点,基于此,考古研究所找到了一些遗址。例如,1942年,在清化省Lèn河流域田野调查时,他在Kim Âu山“王座环抱”区域发现古代地基痕迹,判断这是与14世纪胡季犛相关的宝清宫(陈-胡离宫)。

后来的挖掘揭示了地基和许多重要文物。1997年,陈-胡离宫被承认为国家历史文化遗迹,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胡朝城堡的附属参观点。

他的许多历史和文学著作始终体现爱国精神,支持民族抗战,为研究方法、资料收集和处理树立重要里程碑,如:《李常杰》(1949)、《梅亭梦记》(1951)、《罗山夫子》(1952)、《征妇吟备考》(1953)等。

在《李常杰——李朝外交与宗教史》一书的序言中——这部关于大越抗宋时期的代表性作品,2015年再版,黄春罕教授曾写道:“希望每个人看到我们民族今天的勇气和坚韧有深远的根源。希望每个人清晰、具体地认识到外侵的危险,意识到为国事不仅在于口头,还需要全心牺牲”。

作为同事、同乡,教授、历史学家潘辉黎评价黄春罕教授“很义静,朴实、情感和智慧”。有一次,潘教授问黄教授:“您是一位数学家、原子物理学家、土木工程师,但为什么痴迷并将大部分生命投入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

黄教授回答:“从法国回国教书后,我阅读越南历史,虽然非常尊重作者,但觉得研究方法和编撰需要提高,必须更科学、更现代”。因此,他投身历史研究,怀着推动史学发展的抱负,帮助读者感到可信,得出有科学说服力的结论。

“黄教授的研究工作对越南史学界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精神和方法上”,潘教授写道。

心系故乡

多次接触黄春罕教授,荣市大学数学副教授黄琦表示,他是一位真诚而深刻的爱国者。有一次,一位客人问黄教授家乡在哪里,他冷淡地回答:“我的家乡在越南!”。

当听到德寿县(河静省)师生在战争中的艰辛与和平时期的匮乏——黄教授的出生地,他感慨激动,之后沉思。“黄教授非常关心荣市师范大学的现状,详细询问各系、教师和学生数量、培训质量、便利和困难……承诺愿意帮助学校”,黄琦副教授说。

农业学教授、博士陈文河讲述1992年在巴黎16区Théophile-Gauthier大道60号公寓与黄春罕教授会面时,前辈的第一个问题让他震惊:“鸿岭山还有树吗?我们越南现在从什么开始,如何发展?”。

据陈先生,黄教授分析越南必须通过农业发展,更注重山区和沿海地区,开发时必须有保护计划。粮食一旦稳固,就需要在北部和南部山区发展牛、羊、猪养殖,推动加工业。应考虑工业化养鱼,与日本合作养殖黑珍珠……

黄春罕教授——博学的爱国学者

博士Vo Hong Hai,原河静省委组织部长,讲述黄教授念念不忘为河静建一个图书馆,捐赠一套汉喃资料书柜,但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困难无法运回。黄教授与家人移居法国时有许多负面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示他离开是为了更持久地为国家文化学术做出贡献。

黄春罕教授于1996年去世。根据他的遗愿,家人火化了遗骨,一部分放在巴黎郊区的竹林寺,一部分撒在法国土地上,剩余部分安葬在家乡,墓门和墓区有对联:“身寄异国依佛门/魂归越土访故乡”。

去世后,1996年,黄春罕教授被国家主席黎德英追授二级独立勋章。2000年,凭借关于历史和越南历法的三组研究工作,他获得国家颁发的胡志明奖。他的名字被用于许多道路和学校。

(编译:Cici 越南中文社;审校:Ken;来源:VNExpress)

Share This Article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