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结果由宁平省旅游局与国内外科学家于9月27日在拜顶寺举行的会议上公布。
据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考古学专家、长安风景名胜区考古研究项目主任Ryan John Rabett博士介绍,近十年的挖掘工作取得了“震撼性的发现”。
具体而言,在挖掘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具几乎完整的人类骨骼,在特殊地层条件下保存良好。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确定该骨骼属于冰河时代末期,距今12,000至12,500年。
分析显示,这是一名死亡时约35岁的男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颈部区域有由石英尖矛刺穿造成的伤口痕迹。该矛长约2厘米,表面有人类加工的痕迹。引人注目的是,在整个洞穴中没有发现其他石英工具,暗示这可能是来自其他地区的外来技术。
伤口留下的骨骼感染证据表明,该男子在死亡前存活了一段时间。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考古学专家、项目参与成员Christopher MarkStimpson博士认为,这是东南亚大陆地区史前人类群体之间冲突的最古老证据。
名为Sundasia的项目研究团队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成功从该骨骼中提取并解码了线粒体DNA。遗传分析结果确定该个体属于M大单倍群,与南亚和东南亚的土著狩猎采集社区相关。
在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通常不利于遗传物质的保存,获取古代DNA“是一项罕见的成就,为研究该地区现代人类的进化、迁移和适应开辟了更深入的前景”。
挖掘和分析结果具有科学和社会文化价值。这是直接证据,表明长安不仅是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还是人类历史的“活博物馆”。这一发现有助于阐明冰河时代末期人类的居住、冲突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进程。
从考古学角度看,几乎完整的骨骼和石英矛工具确认长安是研究东南亚史前居民物质文化和社区关系的关键地点。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在热带环境下解码古代线粒体DNA是罕见的成功,为研究区域内人类群体的起源、扩散和联系提供了机会。
宁平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陈松松先生确认,随着新发现的近13,000年历史的骨骼和线粒体DNA解码的成功,长安再次证明其作为保存人类记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这不仅是科学的进步,也是越南在保护和发扬全球共同遗产旅程中的骄傲。
据松先生介绍,这些结果提供了罕见的科学证据,阐明了更新世晚期(从约126,000年前持续到11,700年前,标志着冰河时代的结束和地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人类居住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进程。
考古挖掘同时补充了关于人类学、遗传学以及曾在长安生活的全球濒危动物物种存在的珍贵资料。“这些新研究结果再次确认长安是自然进化和人类文化的活博物馆,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给未来世代的全球共同遗产”,他说。
(编译:李程 越南中文社;审校:Fang;来源:VN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