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上徘徊的人影
"法国人遮住眼睛,保持街道的清新面貌,所以在河内,人们凭粮票领取大米。但不知饥饿何时开始,也不敢吃饱...当看到各地饥民涌来时,更加焦虑和恐慌" - 摘自作家苏怀1991年交给研究员阮光恩的资料《饿死》。
饥民从太平、南定、海防、河南、兴安、北宁、北江、永福(旧)...沿着国道涌向河内。他们希望在大城市、富人多、有粮票发放的地方,有人能给他们一顿饭来抵抗饥饿。
我们遇到的92岁裴氏二奶奶,是太平省前海地区少数经历过1945年饥荒的夫妇之一。二奶奶回忆:"我叔叔家有6口人,卖完房子后全家流浪,说是去河内,但死在哪里没人知道。我邻居家也有6口人,是万先生家,也全都走了。
不知道是到了河内还是死在路上、死在市场。到现在也没有人回村,可能都死了。人们卖光了东西,卖光了房子然后离开。天气那么冷,正是乙酉年春节。那年人们怎么过春节,人都死了,只听到到处是哭声"。
二奶奶知道村里、乡里有很多家庭离开,有人回来有人永远没回来。离开的家庭大多没有土地,主要做木工、打铁、捕鱼,或做雇工、买卖、失业。
起初,人们通常去市场乞讨,然后去县城中心,再上城市。走到哪里有吃的就停下,哪里有工作就定居在那里不再回来。但饿死的人数远远多于幸运存活的人。
"我亲眼目睹农民在饥寒交迫中悲惨的景象。在各条道路上,散落着多少家庭:父母、子孙只剩破布依附生存。又有多少男人、女人、儿童的尸体趴在地上,等待好心人挖个浅坑埋掉" - 摘自南定省范四先生1945年4月19日《黎明报》上的话。
在2021年10月《古今》杂志上的文章《乙酉饥荒》中,教师曾春安写道:"任何曾生活在河内和海防等大城市的人,都不会忘记1945年头几个月每天发生的恐怖景象。在各条街道上,成群的人从郊区蹒跚进入市中心乞讨。
在这些人群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但饥饿已使他们不成人形。脸皮皱巴巴,两颊深陷,眼睛呆滞无神。现在看他们很难分辨谁是男人,谁是女人,是老还是少。全都只剩皮包骨。许多人衣服破烂到只剩一片草席裹身。连少女也不再害羞了!"。
济贫院和死者骨灰池
当河内人也没有足够的米吃时,各省的饥民仍然越来越多地涌来,城市的现实不如他们所期望。人们发现尸体蜷缩、横七竖八地躺在河内的人行道和街角,大部分是从其他地方来的人。
就在河内郊区,嘉林、梅玲、常信、常进等县的居民也死了很多。农民也不得不离开家进城乞讨,饿晕然后死去。
一些人进城希望找工作,但有些人也没有力气工作。在教授文造和古田元男所著《1945年越南饥荒 - 历史证据》中引用一位证人的话:"一些人拉不动车,因为太饿了,跑车时常常喘不过气,有时晕倒,被乘客打"。
然而,如果幸运遇到条件好的家庭,许多人得到了帮助。范玉交先生当时才5-6岁,但听父母说一些从农村来河内的人得到了居民的帮助,被雇做帮工,被收养为养子。那些体弱的人如老人、妇女、小孩。其余的人通常被送到甲八的济贫院,靠慈善粥度过一天。
这个济贫院在高峰期每天接收几千饥民,但死在济贫院的人也不少,被运到几公里外的合善墓地。河内各街道上饿死的受害者也被送到合善。
80年沧桑,甲八的济贫院曾挽救了数万居民的生命,如今是河内南部现代化的交通门户。只剩下合善墓地,现在建成了综合体、合善寺和纪念1945年轰炸和饥荒遇难同胞的骨灰池。
居士阮芳 Loan 正在照看骨灰池,每月初一十五上香,并接待来访的客人,她倾诉:"我也是刚来这里帮忙,有一次听说一位专门运送饥荒死者尸体的老人的儿子的故事。人们雇他运了数百趟,有些人还没完全死,非常悲惨。也有很多日本人来这里参观,他们还留言纪念我们饥荒中的同胞"。
-------------------------
在饥荒的悲痛中,有许多关于同胞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从分享稀粥到收养孩子,然后救济协会成立,甚至善良的地主也敞开心扉帮助穷人。
下期:救饥 - "破布少包破布多"
(编译:Cici 越南中文社;审校:Woo;来源:Tuoi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