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乙酉饥荒 - 给后代的教训 - 第5期:救饥 - '破布少包破布多'

mika
By mika
17 Min Read

80年乙酉饥荒 - 给后代的教训 - 第5期:救饥 - '破布少包破布多'

生活在旧泰平省泰瑞县泰丰乡东湖市场附近,91岁的阮光勇老人仍然记得饥饿者聚集在市场乞讨的情景。他亲眼看到许多人被驱赶和殴打,但也有摊主不忍心打人,反而将食物分给快要饿死的人。

不忍心驱赶抢饭的人

“饥饿日的集市商品稀少,最畅销的只有米粉、饭团、嫩玉米和米糠饼。每个摊主都必须有人拿着棍子站在旁边看守,因为害怕饥饿者冲进来抢劫,有些摊位甚至有两个看守。

驱赶和殴打每天都会发生,但有些摊主不忍心打人,因为他们知道都是自己人太饿了才抢劫。有些摊主仍然将食物分给饥饿者,互相帮助多少都是珍贵的,”勇老人讲述道。

勇老人补充说,在饥饿的日子里,家里的兄弟姐妹和邻居互相帮助借米、借红薯、借一把蔬菜是很平常的事。就像现在人们互相帮助一样,但那时一口食物比黄金还珍贵。

不仅帮助食物,许多有职业的家庭赚到一点钱买米后就收养孩子。有些人收养度过饥荒,有些人收养一辈子。

像我们第一期提到的富寿省的黎氏美女士就是收养一辈子的情况。还有许多收养度过饥荒的情况,比如住在东湖市场附近的79岁医生武常务的家庭:“我的父母收养了一个女人,可能只比我母亲小几岁。阿姨很久以前就去世了,我只记得后来她叫我的父母为养父母。

阿姨经常说,如果没有我的父母,她早就饿死了。那时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儒生,当老师,有点工资,所以全家幸运没有人饿死。我的父母可怜阿姨,就收养她度过饥荒,之后阿姨就回到了她自己的家。

我的父母偶尔还会提起这件事,教导孩子们应该帮助遇到困难的人。我长大后去南方学习并在那里工作,所以对阿姨的记忆也不多”——武医生表达道。

同样收养人度过饥荒,范玉交先生(85岁,住在河内还剑郡行牌街)的家庭告诉我们:“1945年我只有5岁,但清楚地记得被家人带着去募捐大米、钱,在河内大剧院为饥饿者分发粥和米粉。哪次募捐多就给多,募捐少就给少。河内有很多募捐点,分成多批。

我还记得饥饿者从各地来到河内,成群结队地走,每组3-4人。大人、孩子瘦黑,衣衫褴褛。谁家有暖和的衣服就拿出来给,因为冬天天气冷,他们蜷缩在街角、人行道上。

哪天我打开家门都会看到几个人坐在门槛上。有几个来自河南省的妇女挑着担子卖货,货物滞销没人买。我的父母太可怜了,就叫她们来家里做工,然后让她们吃住都在家里。

我家是金饰生产作坊,金狮号,所以那时能养活工人。我记得我的父母收养了多达10个人,男女都有,都来自河南,估计是他们互相叫来的。

我家还付工钱让她们能养活家人和孩子。有些人在我家工作到1957年才休息,那一年国家管理黄金生产,所以我家的店关门了。许多在我家工作的人,他们的子孙现在非常成功,他们偶尔还会来看我”。

除了在乡村互相帮助,社会上的个人外,还有来自慈善组织、救济团体的救饥运动。

“太平省的救饥运动相当活跃,吸引了大量国语传播协会的教师、救国青年,甚至公务员、教师、中间阶层,以及上层阶级也参与。

每天中午他们募捐大米、柴火、锅,然后煮饭团给饥饿者。救饥基金已募捐到30吨稻谷,向潘继遂请求得到100吨……”——引自原太平省历史研究委员会主任阮清云的话(摘自文造教授和古田元夫的书《1945年越南饥荒——历史见证》)。

“那时一些慈善协会经常在乐斋街的济贫院或安阳街的屠宰场(海防)煮粥救济同胞。许多人像骨架一样,手脚颤抖,努力挤到长桌前。

两只枯瘦的手像两根芦苇一样努力端起粥碗,一丝希望在呆滞的眼睛中燃起,但因为力竭,这个可怜的人倒在地上死去,粥水溅满全身”——曾春安老师在《昔日与今朝》杂志2021年10月号上写的文章《乙酉1945年饥荒》。

80年乙酉饥荒 - 给后代的教训 - 第5期:救饥 - '破布少包破布多'

人民奋起要求生存

特别是在农业地区,人民不能因为缺米而一直饿死。太平、南定和其他省份的农民反对种植黄麻,通过破坏黄麻来种植水稻和农作物。

同时,在越盟的帮助下,人民也奋起反抗高税重赋,并夺取日本的粮仓以获取粮食救饥。越盟组织多次夺取日本粮仓、粮船的行动,如夺取泸江上的粮船、破坏同心(建昌)的粮仓。越盟还动员一些富户借稻谷给人民,如陈庆南借80斗,李智借20斗。

在海阳,人民夺回了39个粮仓和43艘粮船。宁平成功破坏了12个粮仓。类似的发展发生在永福、富寿、太原、海防和河内外围地区。此外,越盟还努力恢复因战争而中断的从南到北的稻米运输路线。

从长远来看,各地人民还帮助种子、耕牛给受灾严重的省份耕种。“我们刚得到消息,永安粮局局长黎春应先生告知,一个月来永安粮局已请求该省省长保留183吨稻种,以便寄回南方给南定、太平和宁平各省的农民。永安粮局正在紧急协商,以便尽快寄出这些稻种”——1945年5月26日《东发报》。

“危哉!夏收即将过去,秋收将至,田地虽有,耕牛却无,何以耕种?”。这个灾难不亚于缺乏劳动力的灾难。希望政府注意并紧急实施严厉的方法,以确保农民有足够的耕牛耕种”——一位太平农民在1945年5月21日《黎明报》上说。许多省份的耕牛因寒潮死亡,再加上太饿,人们拿去卖或在市场宰杀出售,导致短缺情况。

除了主要作物,农民还抓紧种植短期农作物,以便在秋收前抗饥。“我们到处种蔬菜,哪里有空地就种。人们在自家花园、沟渠边种空心菜、红薯,教师则在校园里种。多亏这样才有吃的,饥饿逐渐被击退”——原太平省前海县西良乡贤村的黄文部老人说。

“饥荒中‘破布少包破布多’的精神正在被今天的世代继承和发扬,在新冠疫情或洪水使人民房屋全毁的时期。回想起来,我更加敬佩前辈们,因为在如此饥饿困苦的情况下,同胞们仍然充满宽容和仁爱”——河内的阮氏红老师倾诉……

(编译:Cici 越南中文社;审校:Suki;来源:Tuoitre)

Share This Article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