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堤防与自然灾害防治局的报告,截至9月30日13时,第10号台风(Bualoi)伴随暴雨、洪水、滑坡和雷暴已造成26人死亡、22人失踪和105人受伤。
在冰冷的伤亡和损失数字背后,是每个家庭、每个人命运中的痛苦和失去。
但或许让人不安的不仅仅是统计数据,而是面对大自然日益难以预测的猛烈力量时的无助感。
我的朋友,一个来自乂安省的人在台风夜发来消息:“昨晚整个村子都没睡,只听到屋顶剧烈震动。”这条消息背后是无法言说的恐惧——当今天的自然灾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凶猛时的恐惧。问题来了:我们人类,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滋养”了这些风暴?
科学已经明确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温度升高正是风暴增强的燃料。
如果以前12级台风被视为灾难,那么现在14-15级台风已不再罕见。全球温度每升高一度,超级台风出现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这是几十年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混凝土化等的结果,最终人类不得不承受自己发展方式带来的残酷后果。
发展与权衡的难题
最令人痛心的是,受灾严重的地区往往是贫困的农村地区——那里的人们住在临时房屋中,无法抵御狂风。
如果在发达国家,坚固的基础设施、早期预警和救援资源有助于减少伤亡,那么在越南中部或北部山区,许多时候人们只能听天由命。
那些摇摆的小船、倒塌的学校屋顶、一夜洪水后白茫茫的田野……不仅令人心痛,还暴露了数百万人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
在风雨中,人在大浪中显得渺小,台风过后最令人不安的画面可能是一个人在广治省Cửa Việt海域紧抓浮标的情景,来自《青年报》。
深层原因不能仅仅归咎于“自然”。这还是发展政策不平衡的结果:防护林被砍伐、随意采砂导致水流侵蚀、城市规划不可持续。
我们为GDP增长数字而欢欣,却很少充分计算风暴、洪水、干旱和滑坡的隐性成本。仅仅一场大台风,损失就可能相当于几十年的建设。这是一个昂贵的权衡,如果不保持清醒,我们将永远落后于补救,而不是预防。
从朋友在台风后的故事中,我深刻体会到:“我的房子保住了,但水稻全没了。父母肯定要借钱重新播种。”在数千亿越南盾的损失背后,是家庭背负着持续债务,孩子们在担忧中长大,担心突如其来的台风可能卷走一切。如果可持续发展不能保护他们,还有什么价值值得称为“可持续”?
未来的道路在哪里?
恶劣气候不是绝对的判决。人类有非凡的适应能力,但关键在于选择:继续不顾一切地发展,还是主动调整以与自然和谐共处。
越南已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更重要的是将这一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加快能源转型、发展可再生能源、可持续管理土地和资源、进行适应气候的城市规划。
在个人层面,小行动也能促成大改变。节约用电、多种树、减少一次性塑料、限制个人交通工具……并非无意义。超级台风始于一股气流,全球气候变化始于数十亿微小行为。当每个人改变时,社区就会改变。
今天的风暴可能摧毁一个村庄,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课。地球正在“反馈”人类造成的影响。与其抱怨,不如将其视为警示。如果每次台风都被视为觉醒和改变的机会,那么也许有一天,来自中部地区的台风后消息不再是颤抖的,而是坚定的:“我们已经站起来,在风浪面前更加坚强。”
(编译:Ivy 越南中文社;审校:Momo;来源:Tuoi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