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农民追逐这一季的价格,下一季就纷纷弃田、弃甘蔗、弃咖啡、胡椒、腰果,转而种植榴莲、澳洲坚果、泰国菠萝蜜、火龙果等,然后在后续季节农产品销路受阻时突然尝到"苦涩滋味"。
这些故事听起来积极,似乎农民活跃、灵活,能适应市场。但背后是规划、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和民生保障方面的不足。
当单一水稻种植难以生存、无法致富时,改变农业用地用途是农民的正当需求。然而,许多情况是自发转换、先做后申请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
在湄公河三角洲的许多地方,农民习惯根据市场表面价格决定作物季节。当榴莲、菠萝蜜、柠檬、火龙果价格好时,人们纷纷筑堤、挖渠、弃田种果树。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又转回种水稻、养鱼、养虾。
"种紧、上山、下田"的循环不断重复,不仅造成浪费,还可能导致土地贫瘠、耕作环境混乱。
"信息模糊"也让农民总是落后于市场。他们很少获得关于规划、供需或风险预警的数据更新。看到邻居赚钱,他们就跟着做。当供过于求、农产品销路受阻时,农民只能背负债务。
后江的"苦甘蔗"、永隆的"沙糖橘眼泪"、安江的"挂塘"巴沙鱼或许多果园的"共同忧愁"榴莲,都是生产缺乏导向的例子。
不仅是农民,基层政府也困惑。规划虽有,但有些规划"画完就放那",很少更新或公开。许多地方从水稻田转为果树地、园地,甚至其他建筑用地,都没有严格监控。
地方干部知道农民筑堤、种树,但"看着也心疼",不愿提醒,不愿严格记录处理。
实际上,关于土地使用目的转换手续的规定仍然繁琐、耗时,而农民的生产转换需求真实且紧迫。由于嫌手续麻烦,许多人选择"冒险",自行转换后等待事后合法化。
后果是土地档案一套,实际另一套。规划混乱、补偿困难、投诉拖延,拖慢许多基础设施、交通、建设工程进度。
不能死守水稻田,而农民无法靠单一水稻生存。但也不能让稻田被随意分割不按规划。
国家需将水稻田转为果树、水产养殖视为现代商品农业的正常过程,但必须有清晰规划和有效控制。
应灵活分区并公开公布,粮食安全重点水稻生产区必须严格保护;转换区应有合理比例,允许根据生态条件改变作物、牲畜,但需登记并受监督。
地方需更新"活"规划,不"画完就放那"。需公开农业用地规划图,整合数据到数字平台,方便农民查询,避免信息模糊。
哪里、什么地可转换、标准如何,农民必须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偷做"、"后申请"情况。
同时,透明化市场信息和土地价值。需建立农产品供需早期预警系统,让农民不追逐"价格热潮"。
土地定价机制也需贴近实际,避免补偿价与市场价差距过大。这是导致"种树迎项目"现象的原因。
管理和执法必须严明。职能部门不应宽容违规案例。土地管理是敏感领域,如果放松将创坏先例,造成长期损害。严肃处理但需辅以支持农民合法转换的机制,避免极端。
新土地法规定需简化手续、缩短时间、增加地方主动性。同时需明确负责人当发生违规时的具体责任。只有当转换做得正确、充分、透明,农民才会信任并遵循。
保护水稻田是保障粮食安全——一项国家战略,但不能靠命令、硬性禁止来保护。通过合理规划、透明信息和严明管理才是长远之路。
水稻田变果园、鱼塘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而是政府管理能力、规划视野和公平性的"能力测试"。
(编译:李程 越南中文社;审校:Woo;来源:Tuoi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