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木薯根打造成价值数十亿盾品牌的人

越南中文社
12 Min Read

裴文成,56岁,出生在海防市陈柳坊(原为京门镇)上郡的一个纯农民家庭,那里传统上种植木薯。高中毕业后,除了农活,成先生经常将木薯根带到海防、广宁、兴安等地的淀粉加工点出售。

为了方便往来,他主动联系,帮助这些作坊销售产品。“他们生产多了卖不完,我顺便用车帮忙运,不收运费。他们卖了淀粉,我也能卖出木薯根”,他解释道。

这些跑遍北方的送货之旅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木薯的真正价值。一次在寒冷雨天从兴安运几吨淀粉到广宁后,成先生被妻子责备太辛苦。正是那场争论让他萌生了自己制作淀粉出售的想法。

那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几斤木薯淀粉备用。但随着经济好转,人们逐渐购买现成淀粉以图方便,成先生从中看到了机会。从在狭小厨房里手工烘干几十公斤淀粉开始,他逐渐更规范地生产。

没有人指导,成先生从自己供应原料的大作坊学习。“我很幸运能去很多地方,遇到成千上万的从业者。看到谁有好方法,我就记下来,试验并选出最佳配方”,他分享道。

将木薯根打造成价值数十亿盾品牌的人

据中医,木薯淀粉味甘、性凉,有助于清热、解毒,对消化、心血管和女性激素有益。木薯从3月开始种植,次年1月收获,此时根部积累最多淀粉。淀粉必须在收获后三个月内生产才能保证质量。

创业初期,由于没有自来水,夫妻俩必须用桶去买干净水来过滤淀粉。“水的重要性不亚于木薯根。水干净,淀粉才白,结块才标准”,他解释道。为了烘干淀粉,他使用蜂窝煤炉,后改用大功率灯泡烘干,再改进为用电阻丝围铁皮的烘干室,既节省又高效。

这些改进他多年来细致实施,帮助完善了生产流程,确保质量、卫生和效率。他开始考虑为产品建立品牌。最初取名“京门木薯淀粉”,因为那是家乡特产,但印完包装后他觉得“不对劲”。通用名称谁都能用,如果有人质量差,整个村子都会受影响。

最终,他丢弃所有旧包装,白白损失2000万越南盾,相当于一年原料采购的全部资金,并注册了“成闲木薯”品牌,由夫妻俩的名字组合而成。2020年,他成立了成闲清洁农产品合作社,投资近1500平方米的厂房及粉碎、分离渣滓、烘干、包装的封闭系统。每年,合作社生产约100吨达到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木薯淀粉。

“做木薯不只是种植和研磨。想卖出去,必须标准化流程,用质量建立信任”,他说。多次,他拒绝了大型出口订单,因为不想混合或进口劣质产品,因为哪怕一批不合格也可能毁掉多年建立的声誉。

为确保原料供应稳定,他与社员们联系数百名农民,按照VietGAP标准种植超过25公顷木薯,控制水源、土壤和收获时间。每年,合作社消耗超过500吨鲜根,承诺全部包销,不让农民吃亏。

将木薯根打造成价值数十亿盾品牌的人

认识到“做得好但不会卖也等于零”,成先生自学营销,建立粉丝页面,上传介绍生产流程的视频。合作社参加贸易促进展会,与河内、海防、广宁的分销企业和清洁食品连锁店合作。

因此,成闲木薯淀粉产品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2022年,合作社实现收入100亿越南盾,利润超过18亿;2023年收入125亿,利润24亿;2024年近150亿越南盾,净利润超过30亿越南盾。每个生产季节,合作社为超过20名劳动者提供稳定工作,平均月收入900万越南盾。

目前,成闲木薯淀粉获得OCOP四星认证,被多家单位长期订购,并在北方农产品展会上持续获得高度评价。产品不仅出现在清洁食品店,还进入节日高端礼品篮。

2025年10月,裴文成先生被授予越南优秀农民称号,表彰他20多年来与家乡木薯相伴并创新的历程。“木薯根曾被视为普通之物,但如果认真做,可以养活整个村子”,他说。

陈柳坊农民协会主席阮德明评论:“成先生是建立地方农产品品牌的先驱,大胆投资机械,应用新技术,有助于提升京门地区木薯的价值”。

(编译:Jon 越南中文社;审校:Momo;来源:VNExpress)

Share This Article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