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极端自然灾害:需要早期和远程预警

越南中文社
38 Min Read

适应极端自然灾害:需要早期和远程预警

顺化市刚刚结束了一场持续23天的历史性洪涝,伴随着三次大洪水,第13号台风(Kalmaegi)对达乐省(原富安省)和嘉莱省(原平定省)沿海地区许多地方造成了严重破坏。

当第14号台风凤凰(Fung Wong)准备登陆吕宋岛(菲律宾)时,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专家阮玉辉博士向青年报表示:

“根本原因仍然是地球变暖,全球温度升高导致气候系统不稳定,海面变暖为热带低气压和更多台风提供了滋养机会,造成自然灾害风险在强度和频率上越来越大。”

适应极端自然灾害:需要早期和远程预警

* 您能更清楚地解释当前极端天气形成的原因吗?

- 从科学角度,可以理解气候系统建立数百万年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按季节周期和地球气候带,有被称为“信风”的季风带。

原本,这些季风带被称为“信”是因为其稳定性,到时间就会回归。但最近,这些季风带不再“信”了。它们更频繁地违反规律移动。这也是气候系统中不稳定和混乱产生的后果。

此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频繁相位转换也导致气候系统更加不稳定,产生越来越超越以往记录的极端天气事件。

* 如果最近的持续暴雨是应对极端自然灾害能力的新“考验”,我们看到了什么,先生?

- 如岘港市西部持续大雨,累计降雨量普遍在1000至1400毫米之间,茶甲站记录到从10月26日至31日累计降雨量为1523毫米。

大量降雨导致上游所有大型水库都处于满库状态,水电站水库失去为下游截洪的能力。这导致武嘉河和秋盆河水位不断突破2017年和1963年的历史洪水峰值。

或在顺化市,年平均降雨量在2700至3800毫米之间,取决于地区。基础设施设计原本只能基于年平均最大降雨量约4000毫米计算,极端降雨每次最多1000毫米。但最近,从10月22日至11月3日仅13天内,顺化市西部的累计降雨量普遍在2000毫米至3000毫米/次。

其中,白马山顶的雨量站记录到13天内总降雨量超过6300毫米,相当于通常两年的降雨量。白马山还记录到10月27日单日降雨量为1739.6毫米,位居世界第二。

这是任何基础设施都无法承受的降雨量,洪水是必然发生的。我们只能灵活运行水库以减少损失,而无法“抗洪”应对如此极端的降雨。

或在城市中心,我们可以设计排水系统在2小时内处理约60至80毫米降雨。但当发生2小时内超过100毫米的局部降雨时,肯定会发生内涝。

* 那么可以理解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已经超过了当前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

- 已经发生的事实表明,我们在基础设施设计上很难“跟上”,无法建设一个“无论多大都能承受”的城市基础设施。

需要理解,我们的基础设施形成于可能50年前、30年前或至少20年前的规划。但过去15年来的自然灾害更加极端,频率更高。

当开始规划发展基础设施时,气候变化情景的信息当时还没有,或难以完全计算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极端气候。

如水库的情况,当遇到远超建设时计算值的极端降雨时,许多水库只能连续泄洪,导致完全失去控洪功能。

适应极端自然灾害:需要早期和远程预警

阮玉辉博士:正因为预测情景有所不同,应对情景也需要应用于最高情景,因为造成灾难的大台风和减弱为低压的小台风之间的界限非常脆弱,那只是近岸50-80公里的距离或某种幸运概率的界限。

* 当天气“异常、难以预测”时,预报如何?

*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面对天气的极端和不可预测性,先生?

- 我认为,不断提高分析、预报能力,评估天气风险并尊重预报,尊重气候变化情景,对于当前应对以及未来建设适应基础设施情景仍然非常必要和重要。

* 您刚提到提高自然灾害风险预报。既然如所说“极端天气越来越异常、难以预测”,我们能预报到什么程度?

- 首先必须说,即使有被认为是最好的预报模型,它仍然有误差。在同一时间点,被视为强大或可靠的预报模型也有不同的情景,甚至相差很远。

即使是像美国、日本、德国等已经投资非常现代化预警系统的国家,有时也会遇到自然灾害的意外情况。

* 面对当前暴雨台风的频繁和强度,您对民众,特别是像中部地区经常遭受暴雨台风的地区有什么建议?

- 如在刚过去的第13号台风中,台风过后海滩上渔船狼藉、破碎的悲惨景象表明,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面仍有巨大漏洞,即使我们之前有过关于2017年台风丹瑞袭击庆和省或2024年台风野牛袭击广宁省的昂贵教训。

渔民可能花费油钱逃离危险区域,可能浪高不如预报,可能因跑数百海里避风浪而感到失落...但至少他们保护了自己的财产和生计。问题在于他们如何基于预报和预警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尽管知道,如果预警过于详细而错误地“夸大”,也会造成损失和恐慌心理。

当前预报模型和预警系统已比过去更好,但气候系统和极端天气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加。即使预报和预警得到改善,仍然有难以预料的情况,特别是自然灾害超过基础设施承载阈值的情况。

那时,民众需要评估他们的区域是否安全?他们的房屋是否安全?他们的财产是否安全?从而,他们可以为优先应对方案做出决定。

适应极端自然灾害:需要早期和远程预警

与青年报交流时,胡志明市农林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阮金利教授认为,气候变化的后果之一是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如大雨、炎热或台风。

这种增加可能包括极端天气现象的类型、强度、频率、发生时间和地点。

据此,极端天气类型强度更强、频率更多、发生时间难以预测或不再遵循自然规律,发生地点也前所未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化不是孤立发生的。上述因素的同时增加组合将导致更严重的影响。

* 您能更具体地说,例如是最近持续大雨,降雨量非常大...

- 例如大雨问题,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预计将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导致强度大的极端降雨发生。

决定大雨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大气中可用的湿度。当大气变暖时,空气的持水能力也显著增加,温度每升高1°C,平均降雨量估计增加约2%,由于能量约束关系。同时,记录的极端降雨因素可能显著增加,每升高1°C温度增加约7%(或更多),取决于地理区域、大雨阶段和考虑的大雨形成过程。

简单来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天气因素将变得更加极端。

适应极端自然灾害:需要早期和远程预警

* 南部地区也正遭受洪涝结合高潮的严重影响。在刚过去的农历九月初高潮期间,许多历史洪水峰值和高潮记录被超越。您对此问题有何看法?

- 对于城市内涝和河流、渠道溢流造成的洪涝,我们需要同时考虑淹没范围、淹没时间和淹没深度等方面。

基本上,淹没规模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局部大雨、高潮上涨、上游来水量、地面沉降程度和当地排水能力。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越南南部地区局部大雨有负面影响。此外,观测结果记录到海平面在过去几年显著上升。海平面上升情景一致认为南部沿海省份淹没规模可能增加。

此外,当前城市化进程增加了不透水表面积和地基沉降。后果是当有局部大雨、高潮上涨和上游来水量大时,排水能力显著降低。

因此,可以看到这种洪涝问题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这是一个跨地区、多学科的课题,需要相关各方的协同努力,特别是与水资源使用相关的各方。

* 可以看到由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灾难是难以避免的。那么,根据您,人类需要做什么才能最安全地共存?

- 关于与洪水共存或应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概念已逐渐融入当今社会生活。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专注于两个主要课题。

一是提高地方早期预报和预警能力。这可以通过应用早期预报工具和模型来实现,从而及时向相关方提供自然灾害信息。

二是需要协调实施工程和非工程解决方案。其中,我们需要专注于开发生态解决方案,基于自然的适应。

特别重要的是,需要相关各方的协调一致,在实施气候变化适应解决方案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相关各方的统一共识。

黎氏春兰专家(气象专家):我通常在向民众、渔民或单位预警极端天气、雨、台风时预报最坏情景。这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帮助民众更主动,避免轻视天气演变的心态。

特别必须早期预报、远程预报才对民众有意义。因为想要加固房屋、跑船避风也需要时间,台风快登陆了怎么来得及。

如凤凰台风(第14号),当第13号台风刚进入东海时,与青年报交流时,我已经预警了它的形成。那时它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低压区,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强台风。我当时查看的模型都显示其强度、路径与正在发生的情况一致。那就是远程预报的必要性。

特别必须与已发生的类似天气演变进行比较,以便民众想象影响而预防。当说13-14级强台风或几百毫米大雨时,民众很难理解,因此预报需要与曾经发生的台风、大雨、洪水进行比较,民众才能立即感受到。

就像当我们提到琳达台风、海燕或野牛时,没有人不知道它的可怕程度。

第13号台风(Kalmaegi)扫过嘉莱、达乐海岸,造成320间房屋倒塌,近3万间房屋掀顶损坏,但人员伤亡很少,只有5人死亡和24人受伤。

嘉莱省人民委员会主席范文俊表示,从一开始省委书记就指示以预防为主,因为无法对抗强台风。因此,为避免大规模人员伤亡,各级政府和公安、军队坚决疏散超过30万有滑坡、洪涝风险或房屋不坚固地区的民众。

有些情况民众不合作,公安、部队被迫强制,破锁带民众去疏散。这是该省迄今为止实施的最大规模民众疏散。

从一开始,嘉莱省就启动了5级自然灾害应对情景——最高级别,甚至部署超越此情景的解决方案,因为理解这是该省多年来面对的最大台风。

有洪涝风险的地区被彻底疏散,疏散范围是假设洪水将超越以往历史洪水峰值。因此,在这场台风中,没有民众因洪涝而爬上屋顶求救。

达乐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陶美表示,人员伤亡很少是因为准备工作、早期宣传。确定台风应对效果在于基层,从一开始该省就要求各地、厅局实施“主动早期、远程”、“四就地、三准备”方针。军队、公安被最大限度动员,下到每个乡坊帮助民众疏散、转移财产。

此外,为避免洪水叠加风险,这两个省要求水电、水利水库早期泄洪,为下游截洪,淹没面积显著缩小。

适应极端自然灾害:需要早期和远程预警

据青年报11月9日记录,归仁市归仁南坊麻风村的许多病人房屋倒塌、掀顶尚未修复。一些房屋被台风吹飞铁皮屋顶,阳光直射屋内地面和物品。整个麻风村随台风而荒凉。

中央归仁麻风皮肤病医院院长武俊英表示,病人居住区有2间房屋完全损坏,15间房屋掀顶。此外其他房屋轻微损坏,飞檐铁皮。

在医院,治疗楼大部分掀顶,围墙被倒树压塌,行政区铁皮屋顶被掀。武俊英医生评估对病人的损失是严重的。目前,损坏、掀顶的房屋,医院将把民众暂时搬到医院居住区,等待逐步修复。

国家水文气象预报中心预报今天上午(11月10日),凤凰台风进入东海,成为今年在东海活动的第14号台风。

预报,进入东海后,台风不按通常的西方向移动,而是向北移动,是因为北部副热带高压(引导台风移动的引导气流)在强度上减弱并向台风南部扩展。

当移动到更高纬度时,台风将进入高空西风带的引导气流,因此很可能转向东北方向并离开东海。因此,凤凰台风影响我国大陆的可能性很小。

适应极端自然灾害:需要早期和远程预警

世界气象组织水文、水和冰冻圈主任Stefan Uhlenbrook强调,洪水和山洪暴发正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基础设施,同时是该组织发起的早期预警系统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亚洲地区,香港是经常遭受热带台风袭击的地区之一。为限制自然灾害风险,市政府已公布价值超过3800万美元的基础设施升级战略和计划,以及向26个易受影响沿海地区分配防灾预算,据南华早报。

香港官员表示,升级项目包括新建或加高防波堤,安装移动防洪屏障。类似防灾措施也将在该市其他11个补充地区尽快部署。

与此同时,菲律宾在费迪南德·马科斯总统领导下努力克服防洪工作的局限性。其中,核心倡议是“综合防洪韧性和适应项目”(IFRAP),价值4.08亿美元,得到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

据AInvest网站,该项目专注于三个关键流域,即阿布拉河(吕宋)和拉瑙/塔古姆-利布加农河(棉兰老)。倡议将结合传统基础设施如堤坝与创新解决方案,如恢复红树林或建设沿海防波堤。

除香港和菲律宾外,世界其他地区也在控制雨水和洪水的努力中大力支出。东京自豪拥有世界领先的防洪系统,新加坡已大力投资排水基础设施,而荷兰仍依赖堤坝、水坝和风力泵网络来控制水量。

然而,如果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联合国评估提高气候变化抵御能力的努力进展正在放缓,同时理想防灾预算与实际预算之间的差距高达每年1870亿美元。

(编译:Jon 越南中文社;审校:Fang;来源:Tuoitre)

Share This Article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