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湄公河三角洲的洪水高于多年平均水平,但仍低于2000年和2011年的洪水期。
独立研究湄公河三角洲生态的专家阮友善硕士认为,过去十年中洪水平均和偏低主要是由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厄尔尼诺年降雨少,拉尼娜年降雨多。当两者都不发生时,称为中性状态,降雨量处于平均水平。气候变化使这些现象更加极端。
近年来,天气通常处于中性状态,降雨弱或平均,导致湄公河的水量减少。
上游水电站不消耗水,但改变了水流时间。在降雨少的年份,水坝增加蓄水导致河流干涸,水量释放缓慢,因为必须通过一系列水库。在降雨正常的年份,水电将水蓄到旱季,减少洪水并增加旱季流量20-30%。当天气极端时,水坝过满紧急泄洪,可能给三角洲带来灾难风险。
贫困洪水,贫困农民
阮先生进一步分析,低洪水将对三角洲造成严重影响。过去,湄公河80%的水量在洪水季节流动,20%在旱季。洪水季节的强流足以携带泥沙和沙子沉积形成三角洲。现在,洪水季节的流量减弱,沙子和泥沙的流入量非常少。
低洪水还导致湄公河上游的淹没面积缩小,天然水产品失去繁殖环境,鱼卵和幼鱼数量随之下降。
![]()
湄公保护基金主任杨文尼博士持相同观点。他表示,过去三角洲只有4-5百万人口,现在已有17百万。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平均耕地面积减少,而过度捕捞天然水产品使资源枯竭。从1990年代起,人们开始集约化种植以维持生计。
到2005-2010年阶段,湄公河水电站的影响使数千万人的生计更加困难。为了弥补,人们加强集约化,不仅种植三季水稻,还提高到三季半。许多地方采用水下播种,水未退就播种,或搭架播种,旧季未收获就播种新季,以不惜一切代价提高产量。
与此同时,多年的粮食安全政策将面积上的产量和生产力置于首位,而不是利润。堤坝、水闸密集建设以服务集约化,导致洪水季节的泥沙和水产品无法进入田地。
杨博士认为,短期内增加水稻种植可能有利,但从长远看,农民损失巨大:水产品减少,蔬菜稀少,土地贫瘠,田地污染,健康受影响。多年来,大米价格每公斤低于10,000越南盾左右,物价持续上涨,导致越集约化越亏损。
当农业困难时,人们必须到更远的地方捕捞,并采取灭绝性方式,使环境更加贫瘠。在“悲剧链”中,受影响最严重的两个群体是依赖自然资源的穷人和少地农民。
归还洪水空间
关于解决方案,阮友善硕士认为,封闭堤坝种植三季不是导致洪水低的原因,但加剧了后果。当前需要做的是减少堤坝内的三季集约化,以接收湄公河剩余的少量泥沙。
实际表明,全年连续种植三季使土地枯竭,产量难以提高,农民亏损。一项经济研究指出,如果计算建堤成本、失去水产品资源和土地贫瘠,堤坝内三季生产使社会在15年后每公顷亏损47.3百万越南盾。
![]()
要减少集约化,他认为必须改变对粮食安全的观念。目标不是生产大量大米用于出口,而是确保农民收入,追求长期粮食安全,而不是耗尽土地资源。
洪水区各省需要支持农民从第三季水稻转向养鱼、种莲、发展洪水季旅游。当在同塔梅和龙川四边形减少封闭堤坝,归还水扩散空间时,在洪水相对较高的年份如今年,城市也能减少淹没和损失。
从另一个角度看,杨博士认为“贫困洪水”不再是防洪的故事,而是适应。过去曾有像“辰年风暴洪水”这样的大洪水,摧毁一切,但三角洲居民仍能振作,从头重建。他认为不应悲观,而应相信人民的适应能力,他们曾开垦“蚊子叫如笛声,水蛭游如汤圆”的荒野,创造了一个富饶的三角洲。
此外,自政府颁布关于湄公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第120号决议或“顺天决议”以来,三角洲的许多问题已被重新认识。决议的核心精神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粗暴干预,与洪水和咸水共存。
杨博士表示,解决方案需要聚焦于易受伤害群体,包括渔民和少地农民。这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当前,国家必须确保这些群体的日常收入,使他们不必过度捕捞或集约化。当生计稳定后,才能逐步恢复自然,并有明确的路线图。
他指出,说与洪水共存容易,但如何共存才重要。目前政策、目标已有,但缺乏具体解决方案和模式,让人民“眼见为实”,从而达成共识。
人工泥沙
湄公保护基金主任说,各地可以选择人口密度低的区域试点恢复洪水到田地的模式。首先,政府计算对农民的补偿,因为他们长期依赖,坟墓、房屋、田地都会受影响。然后才考虑搬迁方案。当小模式运行有效时,地方可以扩大规模。
![]()
对于因水电站而减少的泥沙量,杨先生认为这是三角洲长期依赖的天然营养源。这与农民过去必须捕捞天然虾苗和河中的鱼苗养殖出售的情况相似。后来,由于市场需求大,他们发明了这两种物种的人工繁殖。
现在,农业每年排放数百万吨废料,更不用说城市废物。利用现有技术,这些废料可以研究生产微生物肥料,成为“人工泥沙”,补充农田营养。
专家还认为,自然灾害通常周期性重复,是生态系统弱点的指示。通过多次洪水或高潮,可以识别哪些区域易受伤害,以制定适当的应对方案,优先发展造成较少损害的领域。
像以色列、荷兰等国家曾遭受干旱、洪水,但从中建立了有效的适应战略。“由于气候变化重复日益频繁,越南也可以成为适应自然灾害经验领先的国家”,杨博士评价。
(编译:Cici 越南中文社;审校:Momo;来源:VNEx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