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3日上午由农业和环境部组织的非洲猪瘟防控及屠宰活动控制会议上,畜牧和兽医局表示,从年初到7月22日,全国30/34个省份发生了636起疫情,超过42,300头猪患病;被迫销毁超过43,300头。目前,26个省份还有256起疫情未超过21天。
与2024年同期相比,患病、死亡和销毁的猪只数量减少了34%以上。尽管数量有所减少,畜牧和兽医局的潘光明评估认为,疫情正在全国范围内加剧。特别是,患有重组基因型I-II株(2023年首次在越南出现)的猪只比例越来越高。
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如果2023年,引起疾病的病毒株是基因型II(已有有效保护疫苗的株)占84.6%,重组基因型I-II株仅占15.4%,那么到2024年比例已上升至36%,目前为45%。
目前越南有三种由国内单位生产并获得流通许可的非洲猪瘟疫苗,780万剂已供应市场,但尚无任何疫苗对基因型I-II株提供有效保护。病毒流通调查结果显示,注射越南生产的疫苗对重组基因型I-II株的免疫力非常低,猪只死亡非常快。
面对这一现实,农业和环境部副部长冯德进表示,部里已经设定了与科学家们共同研究针对基因型I-II株的基因切割以研发适合疫苗的目标。“这项工作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完成,对于以前的株已经花费了10年时间。然而,我们需要尽早主动,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拥有疫苗,”他说。
谈到疫情再次爆发的原因,冯副部长认为,除了疫情传播快、毒力大、传播途径复杂、50%以上为小规模养殖外,2019-2020年疫情高峰后出现了主观心理。
“最近几个月疫情加剧也是在我们合并省份、重组机构、地方兽医系统未给予足够重视的时候,因此疫情控制、处理疫情、屠宰控制未能同步、坚决实施,还存在松懈,”冯说。
长期来看,冯副部长认为越南必须将养殖形式从小规模转变为大规模、集中化。引用中国的多层养猪模式,他说,在这种模式下,生产效率、生物安全、疫情等所有环节都将通过技术来控制。
非洲猪瘟最初起源于非洲,传播速度快,患病猪只的死亡率接近100%。引起疾病的病毒存在于血液、器官、患病猪只的排泄物中,抵抗力强,能够承受低温,仅在70°C下死亡。疾病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病毒污染的物体。疾病不会传染给人类,但人是疾病的传播媒介。
(编译:Jon 越南中文社;审校:Woo;来源:VN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