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果没有生活在遗产周围的当地居民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山。他们不仅是解决大部分体力劳动的队伍,许多人从门外汉变成了专业人士,被录用并一生与美山紧密相连。
今天参观美山空间可以看到许多经过多年辛勤修复的建筑结构。凭借特别的灵巧和细致,工匠手中的砖块被放置在千年古迹的地基上。山林的雨风和时间的长度将帮助所有元素融合,创造出具有历史深度的建筑结构。
美山保护与博物馆部门负责人阮文寿表示,对美山今天的存续和修复做出特别贡献的是体力劳动队伍。他们大多是生活在塔庙区周边的当地居民,在执行保护项目时,那些最优秀且心向美山的人被选中邀请工作。
寿先生还说:“有多少关于美山的世界顶尖专家,如果没有那些执行想法、打磨每一块砖的工匠,也无法完成任何工作。”时间已经风化,使塔庙区的带状变形,但缘分已经将美山周围的社区居民通过多代人联系在一起,使每个人的心仍然牵挂着塔庙。
在夏季,尽管森林覆盖茂密,美山山谷仍然像一个燃烧的火炉一样炎热。总共有117名泥瓦匠在印度专家的监督下,在狭窄的空间内分工合作,围绕正在修复的塔庙打磨每一块砖。看着这些建筑工人的工作方式,不了解他们正在进行的特殊工作性质的人会因为工作速度太低而感到不耐烦。
站了将近15分钟,但仍然无法将砖块放置在与前面已经堆叠的层完全吻合的位置,吴文禄(45岁,岘港市Thu Bồn乡Bàng Sơn村)汗水湿透了衣服,左手拿着土砖,右手用尺子测量每一厘米来打磨每一块砖。当我们问像他这样的工匠每天能砌多少块砖时,禄先生大声笑了起来。
“想要快速修复,就必须...慢慢来。有时候砖块放上去后以为已经方正,与下面的层完全吻合,但第二天专家检查并要求重新打磨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不计数量,而是计时间,计细致。”禄先生说。
禄先生是117名修复工匠之一,他们都是美山塔庙区周边的居民,被选中合作重建塔庙。他们的工作从清晨开始。中午,他们在山谷里吃饭,头枕在石头上,帽子盖在脸上小憩,下午继续工作。
与外界不同,这些工匠按照修复项目工作,工作通常从农历新年过后开始,在7月底到年底持续的森林雨季到来前暂时结束。
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美山表示,由于一个废墟遗址的特殊性,早在1981年越南政府与波兰政府合作项目在战后首次放置修复美山的砖块时,就已经建立了当地工匠队伍。
当时工地上有时有多达40名工匠,他们按照专家的指导做各种工作,如制砖模、搅拌灰浆、清理工地、看守营地等。
接下来的几年,当与各国合作的修复项目在美山继续展开时,这支劳动队伍仍然被连接起来工作。通过特别的联系,他们不仅是被雇佣的工人,而且被视为修复领域的半正式工作队伍。
美山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阮功启表示,为了“留住”这些特别的工人,每逢节日或重要场合,单位都会邀请他们一起坐下来分享。超越谋生的工作,这些工匠视自己为遗产的一部分,任何时候有召唤他们都随时准备。
阮文寿说,在美山修复劳动队伍中,有人已经跟随这一旅程超过20年。
武金南(56岁),挖掘修复队队长,表示他从2003年开始在美山工作。当时意大利方面的G塔修复合作项目需要大量熟练劳动力,因此他被选中工作。
在进入工地之前,他和其他所有人一样,必须经过基本审查,其中最高的要求之一是必须热爱遗产,有耐心、诚实的品德。
“你想象一下,每天站在工地上将砖块一块一块地堆叠起来,工作不重但要求绝对精确,而且完全靠人手,那得有多细致?
用于修复的砖块必须洗净,打磨光滑无凹凸痕迹,然后用粘合剂放置,试看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就必须打磨然后浸水,直到足够光滑为止。而且塔的形状并非处处方正,有些位置的砖块必须切成锯齿状,打磨光滑以便拼接,比我们经历过的任何建筑工程都要精细。”南先生说。
不仅他自己,南先生说他的妻子和一些兄弟现在也在圣地的不同位置工作。所有人都是劳动者,按天领取工资。尽管收入时高时低,但足以维持家庭并逐年稳定。
与南先生同期进入修复工匠队伍的还有阮九(65岁)、阮文七(56岁)...他们都是当地人,生活在美山塔庙区周边的村庄,如南先生。当修复项目展开时,他们被列入熟练工匠名单,接受培训,被邀请到美山工作。
(编译:Ivy 越南中文社;审校:Woo;来源:Tuoi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