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报看经济新闻之路 - 第一期:做一份让人‘上瘾’的报纸

越南中文社
13 Min Read

从青年报看经济新闻之路 - 第一期:做一份让人‘上瘾’的报纸

在战争的和平梦想中孕育,从西贡-嘉定解放青年学生联合会的青年简报开始,经过紧张而充满激情的会议后,1975年9月2日,青年报诞生了。

经过50年的旅程和发展,青年报从一个地方新闻机构成长为国家的新闻品牌,一个拥有多媒体、多平台新闻传播生态系统的大型媒体机构。

从最初由国家预算支持的报纸,到后来青年报努力成为越南领先的自筹资金媒体机构。

1980年代初,青年报通过“开放”做经济新闻——当时一个非常新的概念,后来成为越南革新开放时期新闻业的趋势。青年报是如何做经济新闻的?

在青年报50周年生日之际,邀请您回顾那些初期的故事。

渴望成为青年的精神食粮,城市居民的必需品,从最初的报纸页面就已经点燃。

从青年报看经济新闻之路 - 第一期:做一份让人‘上瘾’的报纸

翻开旧报纸集,第二期(1975年9月10日发行)第5页有一篇名为《发行故事》的小文章,署名记者范明。与读者讲述的故事纯西贡口吻:“听说二生同志——平政区团委副书记——问:为什么青年可以花40盾买一支Capstan烟抽几口就没了,而不能花30盾买一份报纸?”

第二天在第11区团委,八义同志说正在发动阅读革命书报的运动,必须让青年像上瘾香烟一样上瘾报纸。五区杰同志说:香烟抽了试了觉得不错,从不错到习惯,从习惯到觉得好,从好到不能放弃...读报纸也一样,怎么让报纸到青年手中,读了觉得不错,觉得有必要,然后习惯,然后上瘾,不能放弃”。

另一段:“听说某位同志在城宣青年团认为国家报纸卖什么,免费人家还不读。这样说怎么行,必须像第11区团委这样说:报纸必须卖但价格相对便宜以便劳动群众能买得起,我们的人民还穷。这样说才有情有理因为读报纸必须是自愿的。

同胞喜欢读,上瘾读,找读而不是强迫人家读。读者花钱买才珍惜报纸我们才知道群众对我们报纸的反应如何...

文章最后是第一期报纸的数字:各区接收胡志明市青年报最多的是七区1300份;一区500份,平和400份;戈乌、富润、新平、第11区和第5区每区300份。唯独守德区没有接收任何份数,但编辑部决定“强行”送给守德青年10份作为赠送。

以“引导青年”为最初目的的报纸,就这样从第一天起确立了正确的方向是面向读者,服务读者。而至今,50年后,读者告诉青年报报纸非常成功。

读者赠送青年报第一期,第一期春节报多年来仍然被珍藏。读者邀请青年报到家里炫耀50年来收集的报纸堆叠层层,精心包裹,占据家中一个重要位置——真的成为了一个宝藏。

读者保存与报纸合作的稿件集,感谢信代替社会节目贡献的收据在相册中如随身物品。读者送给青年报充满感情的文章,关于与报纸相连的一段生活,关于一篇报纸后的人生转折,关于成为报纸亲密读者后培养的信任。

从青年报看经济新闻之路 - 第一期:做一份让人‘上瘾’的报纸

青年报50周年纪念记录下充满自豪的里程碑:从1975年每期印刷几千份的周报,到1981年青年报增加到每期80,000份,然后就这样定期增加期数-增加页面-增加发行量-增加版本。

到2006年,青年报真正成为20页的日报-每周7期-每期480,000份,与周末青年报(自1983年)、青年笑报(自1984年)、青年在线(自2003年)24/24小时覆盖...

从1980年代,青年报已经发行到各省并迅速覆盖全国,组织驻外记者和各地通讯员,在许多读者多的地区开设多个代表处。从2000年代,青年报在全国多个城市直接印刷报纸,以便每天清晨报纸无论在哪里都能热乎乎地出现在读者手中。

然而那并不是一条笔直和鲜绿的发展道路。最初几年的报纸页面总是闪耀着理想和对光明未来的信念,但做报纸的人每天都必须克服重重困难。

因为那是计划经济年代,整个城市-整个国家处处困难叠加:管理系统沉重于请示-给予机制,计划经济“堵河-禁市”,加上经费短缺、物资短缺、生产基地短缺、各行各业人力短缺。

青年报工作人员的努力说服读者买报,每当能增加印刷数量时大家都兴高采烈,但分配的纸张数量没有增加-仍然只有每年18吨。

有时印刷厂自动将数量减半。有时印刷厂要求报纸只印4页,8页。有时编辑部看着印出来的报纸在漆黑的纸张上皱眉头...所有只有一个原因:缺纸。那是不可抗拒的原因。

那么他们做了什么?

(编译:Jon 越南中文社;审校:Momo;来源:Tuoitre)

Share This Article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