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是53年前,在昔日长山公路15号线的龙岱2号渡口发生轰炸事件的日子。与第559团第571师第2营C130连的战友们一起参观遗址时,71岁的武世玄先生读了刻有名字的碑文,并在裴能德的名字前停了下来。
“这个位置本应是我的名字,而不是德兄的。那天因为交换工作,我才幸存下来,”他说。德兄在22岁时与19岁的女友吴氏东在轰炸中牺牲。
玄先生回忆1971年4月,当时他17岁,与134名来自旧太平省建昌县(现为兴安省)的青年一起加入C130连的青年突击队。他们在美国加紧对北方进行破坏战争的背景下出发。
这些家乡的男孩女孩们行军进入旧广平省,执行开路任务,确保长山公路——从北方支援南方的主要路线——的交通畅通。C130连的主要工作是破石开路、填平弹坑、救援物资、移弹让车辆通过。青年突击队也上山砍树,在货物集结点建造A字形掩体,供部队和民众在敌人轰炸时躲避。
1971年底至1972年初,C130连开辟10号公路,以分担长山公路的压力。为了切断这条公路,美国投下称为热带树的侦察设备,能够通过振动、磁场和声音检测人员、武器和机动车辆。如果发现侦察设备,意味着该区域暴露,部队和青年突击队必须转移。
10号公路暴露后,1972年7月底,C130连转移到15号公路上的龙岱2号渡口,距离龙岱1号渡口上游约一公里。该区域是美国的重点轰炸目标。敌方派出侦察机盘旋,发现目标后调遣AD4飞机猛烈射击,DA6、F-111、B-52飞机连续投弹。海上,第七舰队的炮火整天射击。
为了应对美国,龙岱2号渡口有一门57毫米高射炮,但射程低,无法击落飞机。男孩女孩们克服了山区恶劣的条件,患有疥疮、癣等疾病,更严重的是疟疾折磨,决心“活着坚守桥梁和道路——死得英勇无畏”。
1972年9月19日上午,玄先生与14人被分配划船过龙岱河运送石头并卸到岸上。战友裴能德上山砍树回来建造A字形掩体。由于德兄因瘙痒导致溃疡,两人交换了工作。
同日下午14点多,12人站在岸上,3人正划船从南岸运送石头到北岸时,美国侦察机发现并向龙岱2号渡口发射烟雾弹标记目标,以便飞机投弹。12名岸上的人急忙跑进两个A字形掩体躲避。两个掩体相距约20米,一个用混凝土桩建造,另一个用木头搭建。
炸弹击中两个掩体之间,导致两者坍塌,地面被犁开,凹陷达一米,树木倒下。“玄姐躺在门口还有呼吸,头部血迹斑斑,但被困住,一分钟后断气。12人在掩体中因压力死亡,3人在河中死亡,尸体不完整。单位和民众挖掘掩体,捡拾每一块遗体带回安葬,”玄先生讲述。
四天后,美国再次向渡口投弹,导致正在执行任务的陈猛河牺牲。经过美国两次轰炸,C130连牺牲16人,包括7名女性和9名男性。15人被送回故乡,一人安葬在公社墓地。
不属于青年突击队,84岁的阮文丰先生曾是负责龙岱1号和2号渡口的C16兵站士兵,他回忆起美国对北方的破坏战争开始时,龙岱渡口诞生。龙岱河上有1号渡口,但由于位于支援南方的主要动脉线上,车辆通过需求大,需要增设2号渡口。
“每当龙岱1号堵塞或被轰炸时,部队就使用龙岱2号渡口。2号渡口还负责制造车辙以吸引敌方侦察机,从而分担1号渡口的压力,”丰先生讲述。
白天,龙岱1号和2号渡口被拉走隐藏,晚上组装让车辆通过。许多夜晚,敌方照明弹亮如白昼,侦察机盘旋,车辆无法通过。货物积压,而前线急需,因此一旦敌方停止射击,部队和青年突击队就组装渡口让车辆通过。
知道两个渡口的重要性,美国飞机投下数百吨弹药,许多部队和青年突击队员牺牲。损失巨大,但C130连一直坚守道路和渡口,直到1973年1月27日签署关于结束战争、恢复越南和平的巴黎协定。
为纪念C130连16名青年突击队员的英勇牺牲,2016年10月,龙岱2号渡口被列为国家历史遗址。纪念碑建成,2025年4月,旧广平省开始用20亿越南盾的社会化资金修复遗址。遗址的突出之处是模拟稻束形状的纪念台,包括16根高16米的稻穗,放置在星形基座上,象征来自太平省的16名青年突击队员。
(编译:李程 越南中文社;审校:Ken;来源:VN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