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Kiều Thiện Tâm来自安江省Vĩnh Phong乡,他表示家里有一公顷稻田,但四个兄弟姐妹都拒绝继续务农。Tâm自己转行做生意,其他姐妹则去平阳和胡志明市当工人。
据他计算,一年两季水稻每季只盈利500-1000万越南盾。天然虾季则依赖天气,收入难以预测。耕种这块地至少需要两个劳动力,即使丰收,年收入也只有5000-6000万越南盾,仅够基本生活开销,无法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
“种田只能勉强糊口,无法致富。现在年轻人有太多稳定、高薪的工作选择。务农既辛苦又不稳定,谁还会感兴趣呢?”Tâm分享道。
与“厌农”心态相反,36岁的Nguyễn Minh Sầm来自同塔省,曾在多年做建筑工人后决定回乡务农。但结果不如预期。
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建筑工程停滞,他用超过2000万越南盾的资金改造了近4000平方米的园地。Sầm种植了菠萝蜜、番石榴和柠檬;在等待收获期间,间种辣椒和草菇以“以短养长”。但由于缺乏经验,投资多少都亏损。“务农高度依赖肥料和农药,而售价不稳定。资金全花光了,”Sầm说,并表示将回工地打工谋生。
统计局数据显示,年轻人离开农业的趋势并非仅限于个别地区。湄公河三角洲30岁以下农业劳动力比例大幅下降,而40岁以上群体占比近60%且持续增长。2011-2021年间,该地区农业劳动力从510万降至360万,仅占劳动力的40%。
据湄公河三角洲经济学家Trần Hữu Hiệp博士称,农业劳动力减少并转向工业和服务业是大多数国家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对于西部地区,这一现象除了积极面外,也留下了巨大空白。
Enfarm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Nguyễn Đỗ Dũng先生认为,越南农业仍零散,生产力低。
在北部平原,平均耕种面积仅约0.3公顷;西南部从0.5到1.4公顷。相比之下,美国平均为400公顷,澳大利亚为4000公顷。“以目前的规模,很难形成现代化农业,应用技术并实现高生产力,”Dũng分析道。
据他称,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并非完全负面,因为它允许扩大剩余劳动力的平均面积——这是应用技术的条件。但要吸引高质量人才,政府需要同时使用“胡萝卜”和“大棒”。
“胡萝卜”是财政支持、农业推广、鼓励技术投资和全价值链数字化转型,以提高生产力和可持续性。“大棒”是强制规定农产品标准、食品安全、溯源,迫使农民应用技术以保护消费者并增强竞争力。
“农业不能凭习惯行事。气候变化已改变了季节、土地和水源。需要用技术而非经验来控制,”Dũng说。
据Trần Hữu Hiệp博士称,不能指望自发的转移。如果没有及时政策,农业将缺乏有技能的劳动力来引领绿色转型、应用技术和提高生产力。
专家认为需要主动机制,其中核心是培训和再培训劳动力,与企业需求挂钩,面向可持续发展。安江、同塔、永隆和芹苴的一些新型合作社和高科技农业企业已证明:当机制透明、工作稳定时,年轻人仍愿意长期投入。
为留住年轻劳动力,Hiệp提出需要同步三组政策。第一是福利和收入政策,包括农业保险、优惠信贷和销售联动合同。第二,将农业视为“知识经济”行业,创造创业和创新空间。第三,投资数字和物流基础设施,帮助农产品快速上市,降低成本。
“不能靠口号留住年轻人。他们只会在农业真正现代化、有利可图、有职业前景时投入,”Hiệp强调。
同塔省人民委员会主席Trần Trí Quang先生也承认该地区有许多农业优势,但缺乏高质量劳动力。
据他称,原因是培训机构未能充分满足需求;年轻劳动力通常在大城市寻找机会,其他行业更具吸引力;与专家、科学家和科技初创企业的连接有限;缺乏风险投资基金或足够强大的金融机制支持高科技农业创业。
“农业行业虽有潜力,但常被视为缺乏吸引力,因为工作辛苦且初始利润不高,”Quang说。
同塔省近年来组织了湄公河创业论坛,旨在创造开放空间,连接企业、农民、科学家和政府。该地区还建立“农民会馆”以联动生产、分享经验和支持销售。
此外,省里推动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连接培训与实践,颁布优待政策,鼓励“家乡创业”精神。
据省领导称,农业只有在满足谋生需求的同时激发创业渴望时,才能吸引年轻劳动力。年轻人需要在家乡土地上看到清晰、可持续的职业道路。
(编译:Cici 越南中文社;审校:Woo;来源:VN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