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团队直播为陷入贫困和困难的重病患者分发礼物的场景。除了赞扬善举的评论外,也有意见表达了对患者私密病痛形象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担忧。
当直播成为制造媒体效应的工具时,慈善活动是否还能保持完整的人文意义?
直播对我们日常生活已不再陌生。产品推广、销售、服务咨询、座谈会、研讨会、交流、教学、培训等活动都增加了直播形式,以扩大覆盖范围,与公众进行双向互动。
大型活动,从文化、体育节目到政治、会议、新闻发布会,都利用直播来扩大影响力,增加透明度。
特别是个人直播——我们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行直播,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故事的主持人。这既是技术的力量,也是数字社会中言论自由最明显的体现。
然而,直播不仅带来好处,也提出了许多新挑战。
现实表明,不少事件已经发生:不当言论、不符合传统美德的图像,或侵犯他人隐私权。
当直播在公共空间进行——可能影响他人隐私的地方,问题被提出:出现在镜头中的人是否同意?
不乏记录他人日常生活的视频:老师在教室里拍摄学生、店主拍摄购物顾客、演讲者拍摄参与节目的观众、新郎新娘直播婚礼,或路人记录意外时刻。
在这些情况下,许多出现在直播中的人成为不知情的被动角色。
当一个时刻被直播,几乎无法收回。一旦上线,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后果,都难以控制。那么,我们能控制自己的形象吗?
在其他情况下,一些年轻人曾表达对亲人直播私密时刻的烦恼:回乡探望祖父母的旅程、打扫房屋迎接春节等。
他们感到失去了自主权,甚至被亲人置于被动状态。那么,我们如何拒绝成为他人,甚至是熟人、亲戚的媒体内容的一部分?
直播已经塑造了数字传播文化的一部分,开启了连接和分享的机会,但同时也提出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重大挑战。
直播者需要在点击“开始直播”前仔细考虑。一个画面不仅反映直播者的个人,还直接影响周围人的权益、尊严和情感。
这要求直播者对自己分享的内容负责,为了个人和社区的利益。
出现在画面中的人也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隐私权。在直播成为数字文化一部分的背景下,了解和保护隐私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责任。
对于公众来说,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也同时参与形成集体判断力量的过程,可能深刻影响直播中出现的人的情感和命运。一个有争议的视频可能迅速传播,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
如何既能利用直播的便利,又能尊重隐私,确保传播中的道德价值?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重大的社会挑战,要求每个个人、社区以及管理机构共同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
从法律角度看,许多国家已开始出台规定以控制直播。
在我国,处理网络环境违规的规定,包括直播,已经颁布。然而,大部分遵守仍依赖于用户的意识。
这正是为什么,除了法律规定外,需要形成具有道德价值标准和适当行为准则的文化框架。
(编译:Ivy 越南中文社;审校:Suki;来源:Tuoi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