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湄公河三角洲的许多省份,这片被视为国家“粮仓”的地区,出现了农民未经国家机构许可擅自将专用稻田转为种植水果树如榴莲、菠萝蜜等的现象(如《青年在线》所报道)。
阮嘉煌硕士(胡志明市法律大学讲师)认为,这违反了《土地法》的规定。
农民将稻田改为果园的原因
根据《土地法》的规定,农业用地特别是稻田受到国家严格保护,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
《2024年土地法》继续限制将稻田转为非农业用途或其他类型土地,同时要求稻田使用者维持耕作条件、改良并提高土壤肥力。
该政策旨在确保最低稻田面积服务于农业生产,特别是在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种植面积的背景下。
《2024年土地法》第121条第1款规定:将稻田转为其他农业用地类型(如多年生作物用地)必须获得国家有权机关的许可。
《2024年土地法》第182条第5款允许水稻种植者在稻田上进行作物和牲畜结构调整(包括从水稻转为多年生作物),无需申请改变土地使用目的,前提是不改变恢复水稻种植的必要条件,符合种植法规定。
根据《2024年第112号法令》关于稻田的指导,这种转换必须严格遵守原则,以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维持水稻生产能力。
具体而言:必须符合《2018年种植法》规定和有权机关发布的转换计划;只能在剩余稻田上进行,不属于高产优质水稻规划区。
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土地使用者擅自将稻田转为多年生作物或水产养殖,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动荡的结果。
缺乏国家支持和合法转换机制也导致这种情况成为普遍且难以控制的趋势。
可持续解决方案是什么?
为了和谐处理湄公河三角洲农民在稻田上擅自种植多年生作物的情况,需要平衡土地法律纪律和保障农民生计的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需要审查、分类违规程度、作物类型和每个家庭的情况,以确定合法转换或恢复稻田的可能性。
对于可以按规定转换的情况,需要指导农民正确执行规划,提供技术、资金、种子支持,并应用《2024年第112号政府法令》的稻田保护政策。
相反,对于严重违规情况,需要按照《2024年第123号政府法令》处理,但需有合适路线图,伴随生计支持、职业培训或行业转换,以避免对农民造成损害。
同时需要加强管理、更新土地使用规划,提高基层政府能力和责任,结合法律宣传,让农民理解保护稻田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解决需要从“禁止和处罚”转向“管理和引导可持续转换”的方法。
(编译:Ivy 越南中文社;审校:Fang;来源:Tuoi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