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9日上午国会讨论经济社会情况时,海防代表团副团长阮氏越娥代表表示,2025年头几个月,全国已发生16场台风和热带低气压,超过200起山体滑坡事件,造成数千公顷农作物损失。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还显示了现场救援能力的局限性。
目前,越南设有乡镇级防灾减灾和搜救指挥部,但该队伍薄弱,活动兼职,缺乏专业知识和设备,无法满足极端天气条件下快速救援的要求。“现在是时候建立人民救援力量——一个经过培训、具备基本技能的基础救援网络,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与专业队伍协同作战”,阮氏越娥说,强调这不仅是一支志愿力量,还是国家民防战略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她介绍,日本在2011年双重灾难后,已建立覆盖80%地区的社区救援队网络;菲律宾也在每个村庄设有类似力量,接受急救、救援和疏散指导培训。因此,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率显著下降,民众更加主动,不再有依赖心理。“越南可以学习这种模式,尤其是在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和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她说。
![]()
岘港市妇联副主席邓氏宝贞代表指出,仅在过去几周内,国家连续遭受风暴洪水、自然灾害。上个月,持续降雨洪水在北部多省造成严重损失;尚未修复后果,近日中部又深陷洪水,许多居民区被隔离,数千人被迫紧急疏散。
据邓氏宝贞介绍,如果以前剧烈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中部地区,那么现在,风暴洪水和山体滑坡的漩涡已蔓延到北部中游和山区,频率更高、强度更大、破坏程度更严重。“村庄被掩埋、道路断裂、民众在洪水中挣扎的景象再次敲响警钟,自然灾害不再是异常现象,而已成为国家的常态挑战”,她说。
在救援队伍日夜努力帮助民众的同时,她认为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重新审视环境影响评估方式,审查和规划管理居民基础设施,以符合自然规律。“现实表明,山区自然灾害是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共振效应”,她指出,举例许多严重滑坡点源于道路开辟、土地开采、水电建设等活动。这些影响削弱了生态屏障,破坏了山区脆弱的地质结构,“使每一场大雨成为对自然承受力的残酷考验”。
邓氏宝贞认为,应将自然灾害不仅视为气候事件,还是缺乏控制、违背自然规律开发过程的累积后果。因此,各机构必须建立全面、跨部门和按时间序列的评估机制,评估建设、开采和居民规划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共振影响。这应成为批准山区项目前的强制性条件。
她同时建议政府制定山区滑坡和自然灾害预警地图,向政府和民众公开,以主动应对。她还强调,所有山区建筑工程必须设计得足以抵御自然灾害。
胡志明市代表团副教授陈黄银对近日多地民众在风暴洪水、山体滑坡中挣扎表示“非常痛心”。他提议政府向国会提交紧急财政方案,包括增加赤字和超预算支出,以支持修复自然灾害后果。
据他介绍,政府仍有空间实施,因为2021-2025年阶段预算赤字仅占GDP的3.2%,低于计划的3.6%。陈黄银认为,这一支持方案将有助于修复受损基础设施,并为民众带来切实幸福。
芹苴代表团副团长苏爱芳代表也建议政府审查评估受降雨风暴、山体滑坡影响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尽快制定补充预算方案进行修复,同时支持民众主动应对干旱和自然灾害。
根据国家民防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报告,截至今天上午,中部降雨洪水已造成9人死亡、5人失踪,其中岘港有6人死亡、4人失踪;顺化1人死亡、1人失踪;广义2人死亡。目前,顺化40个乡镇中的32个,涉及35,000户家庭,以及岘港39个乡镇,涉及75,000户家庭,正深陷洪水,被隔离。
此前10月中旬,台风Matmo引发降雨洪水,造成18人死亡、16人受伤;超过33,600公顷农作物、近1,500公顷果树和130万只家禽受损。太原省损失最严重,超过12.2万亿越南盾,其次是高平2,000亿、北宁1,670亿和谅山1,050亿。
(编译:Jon 越南中文社;审校:Momo;来源:VNEx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