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芬市场位于QL4C旁,靠近蜿蜒的幸福路——这是同文石原传奇之路。这里是该地区最具特色和浓郁风情的市场之一。
![]()
市场每六天开一次,每次都比上次推迟一天。如果本周在周日开市,下周就在周六,然后是周五、周四……
这种独特的节奏似乎不遵循现代时间规律,而是随着田地、玉米季、水稻季的轮回,贴近当地苗族、瑶族人民的天地方物。
每到约定之日,当晨雾还覆盖山脊时,尽管道路崎岖不平,远方村落的居民仍背着货物下山赶集,形成一条色彩斑斓的溪流涌向萨芬中心。从黎明到傍晚,市场洋溢着一种特有的声音:人们叽叽喳喳的交谈声、轻柔的讨价还价声、清脆的笑声夹杂在草果香味的炊烟中。
在这里,赶集的人不仅是为了交换物质,更重要的是为了相遇、分享——为了看到彼此,知道在艰苦的高地生活中大家依然平安健康。
在市场充满农产品和欢声笑语的空间里,苗族女性的形象总是突出,吸引所有目光。她们身着绚丽的土布衣裙——这种色彩似乎能在石原朦胧的雾霭中“拉回阳光”。正是她们守护着纺麻、织布的技艺——这门手艺滋养并塑造了苗族世代相传的民族特色,是服饰的“语言”,是女性无声的“情话”。
![]()
到市场,任何人都容易看到苗族女性手中从不离身的未纺完的麻线。即使正在赶集、聊天,甚至享用食物,她们的手仍在辛勤工作。
每一圈细麻线的转动如同生活的脉搏,是永不停歇的勤奋。每一根麻线被纺、织、染靛蓝、手工刺绣成裙子、上衣、头巾,不仅是服装,更是她们将心灵、梦想和灵巧注入每一针一线的方式,创造出移动的艺术品。
![]()
如果麻线是手中永不离之物,那么背上的背篓就是她们的不离身之物。在市场上,背篓接连不断,形成劳动与文化的质朴溪流。背篓里可能是金黄的玉米、野豆、珍贵的野蜂蜜,或几件崭新的裙子。简单的交易以苗族语言叽叽喳喳而温暖地进行,几乎无需太多讨价还价,因为他们交换的是山区人民的信任和真诚。那背篓已融入生活,成为萨芬同胞不可分割的文化特色。
萨芬倒退市场还深深烙印着高地美食的色彩和风味——在灰色石原的寒冷中,这是一种暖心的款待。冒着热气的马肉火锅,带有马肉和骨头与山野香料融合的独特香气,总是吸引的焦点。
旁边是金黄的玉米粉蒸糕(蒸熟的玉米粉)、用秋季山坡上紫色花朵制成的香甜糯性荞麦饼。所有这些都融入辣叶玉米酒的浓烈气味中——这种酒让人更容易笑,更多话,忘记寒冷。小凳子围在冒热气的火锅旁,人们聚在一起,分享食物和故事,形成一幅充满社区氛围的美食画卷。
![]()
更重要的是,如果买卖是理由,那么找朋友、见熟人,甚至约会则是许多年轻人隐秘的目的。对于苗族青年男女,集市是盛大的节日,是公开而羞涩地表达情感的机会。
我们遇到成对的青年男女一起赶集,衣裙还带着新麻香,交换羞涩的微笑。在热闹的市场空间中,他们已经开始故事,许下承诺,这些将延续到下一个六天的无市期。萨芬倒退市场正是石原最自然的爱情集市。
如今,萨芬倒退市场不仅是高地同胞的聚会地,还是游客喜爱的停留点。当地居民也已习惯游客的镜头。当知道自己进入镜头时,他们露出和善自然的微笑,就像这片土地本身。
从萨芬市场,游客可以继续探索其他遗产点:参观王家府邸——昔日的“苗王宫”宏伟一时;走访老沙村,有土墙房屋和传统银雕工艺村;或到同文古镇,时间仿佛在苗族芦笙的悠扬声中停滞。
中午,当阳光晒干晨雾,市场渐渐散去。背篓里的货物减少,火锅见底,只剩下脚步声混杂在风中,带着新物品、快乐故事和未来一周工作的能量。
六天后,市场再次开市——再次推迟一天——但人情、色彩和文化灵魂仍萦绕在石原上。因为在萨芬,市场不仅是买卖之地,还是保存宣光高地人民生活记忆和气息的地方。
(编译:Jon 越南中文社;审校:Ken;来源:Thanhni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