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9时30分,在晴朗天气下,岘港市雄山乡普特村的一片山坡像瀑布一样滑坡,向下流动约100米,掩埋了三人,迫使政府紧急疏散171户近700名居民。紧邻的另一山坡正在开裂,随时可能坍塌。
军队、边防部队和许多救援力量正在努力寻找三名受害者,并借助无人机和警犬,但截至11月18日中午仍未取得结果。
![]()
河内国家大学自然科学大学地质技术与环境地质系主任杜明德教授评估,滑坡并非在大雨中发生,而是在长期干旱或晴朗天气下出现,是“罕见现象”。最近两次记录到这种现象是在2017年和2020年。
据杜教授称,异常滑坡只有在同时出现四组原因时才会发生,所有这些都起决定性作用。首先是不利的地质条件,滑坡发生区域的土壤岩石基础薄弱,易受风化且结构不稳定。第二个因素是随时间变化的自然变化,温度变化和降雨量促使裂缝向坡面深处发展。
人类活动对斜坡的影响是第三个原因。其中,种植和开采短周期杂交桉树、建筑和耕作增加了孔隙度,扩大和延长了土壤岩石中的裂缝系统。这些持续影响使坡面日益不稳定。
最后的触发因素是持续大雨。据杜教授称,滑坡发生在干旱时期,但此前该地区经历了持续大雨,导致水渗透深入,超过土壤岩石的强度。滑动块体可能形成,悄然发展,并在之后一段时间才滑落。
![]()
杜教授分析,像雄山乡这样规模的滑坡,地形不是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地质结构,包括构造活动使土壤岩石破碎,易受破坏;岩石成分适合形成厚、软且易吸水的风化层;风化土体具有高塑性,当饱和水时会大规模滑动。这些条件使该区域即使在地表干燥时也可能滑坡。
尽管广南(旧)山区已逐渐绿化,但据杜教授称,这些山丘正受到种植和开采桉树模式的负面影响。问题不在于桉树本身,而在于开采周期太短(仅3-5年),每次开采都对坡面造成强烈冲击。
山坡定期“剃光”使土壤不稳定,来不及恢复。裂缝系统因温度、降雨和机械活动而强烈发展。残留的桉树根暂时保持水分,增加土壤饱和风险。当种植-开采循环连续多年进行时,坡面弱化,易引发大规模滑坡。
为减少滑坡,杜教授强调需要结合长期、根本的解决方案与技术措施和监测,以主动应对。岘港市需要调整土地使用和造林模式,从短周期作物转向长周期作物,限制连续开采;将生产林转为防护林,绿化稳定坡地,不进行开采。
“然而,在广南、广义、玉灵山等地质复杂区域,滑坡风险仍然存在,因为裂缝系统已预先形成,”他补充道。
![]()
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建设有重点的工程和调查。对于许多区域,工程解决方案是强制性的,因为自然条件无法自行稳定。由于面积广阔,政府需要对每个点进行详细地质调查,重点关注有居民的区域和高滑坡风险点。
居民和职能部门也可以通过裂缝系统早期发现风险。大型滑坡块体总是形成预警裂缝,这是易于观察的迹象。因此,可以定期通过手动方法或结合无人机、专业测量设备进行监测,以早期发现,从而主动疏散和及时应对。
岘港市委书记黎玉光也认为,城市西部高地的严重滑坡是由于过大且持续的降雨使土壤饱和水,失去粘性,导致滑坡。城市已考虑审查、重新规划和将居民从高风险区域迁出,以确保长期安全。
在11月15日检查雄山乡滑坡时,岘港市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陈南兴表示,该区域早已被警告风险,此前政府已安排再定居区,但居民不愿搬迁。滑坡事件后,许多户已认识到危险程度。
(编译:Cici 越南中文社;审校:Alex;来源:VNEx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