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西原锣钲空间保持源流

woo
By woo
12 Min Read

为西原锣钲空间保持源流

那些为大山声音守护火种的人

西原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和信仰的强烈变化正显著影响锣钲文化空间。

因此,保护需要谨慎、深入研究和适当策略,以使遗产继续存在于当代生活中。

提到西原,就想到森林、锣钲和节日——这三个元素构成了这片土地的文化特色。但随着时空的变化,这三个支柱都出现了动摇的迹象:森林缩小,节日减少,锣声不再像以前那样回荡。

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让遗产在当前生活中“活下来”并“活得健康”。

为西原锣钲空间保持源流

锣钲文化空间是多个因素的综合:音乐、节日、信仰、森林空间、社区和遗产产生的本土环境。

其中,锣钲音乐扮演核心角色。然而,即使是锣钲音乐本身也面临消失的风险;许多其他元素逐渐缩小或消失。

尽管如此,文化部门和本土社区——遗产的真正主人——仍然坚持守护每一个剩余的价值。

Chu Ru族艺人Touneh Ma Bio(林同省D'ran乡)的故事就是一个例证。怀着守护传统文化的深切渴望,她多年来收集古锣,恢复Tamya、Arya、Dam dra等散落在民间的舞蹈。

2007年,她为Chu Ru族青少年开设了锣、舞、鼓、葫芦笙课程。至今,已有60多名孩子参加学习。

她还组建了一个15名成员的锣钲队,在省内和省外表演,帮助复兴那些一度被遗忘的价值。

为西原锣钲空间保持源流

类似地,艺人Ya Thung(Tà Hine乡)——既是锣钲艺人,又是Bok Chu Bur仪式的主祭——也孜孜不倦地动员年轻人参加年轻锣钲队。

他恢复了农业仪式,为年轻人创造接触、联系和热爱锣声的空间。

由于他的努力,Tà Hine乡的锣钲队现在有30名成员——这是遗产延续旅程中的一个可喜信号。

“要让年轻人珍惜和守护,首先必须让他们看到自己遗产的美丽”,他说。

从2009年起,夷灵民族寄宿中学为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维持了一个锣钲队。

艺人K'Bon被邀请每星期日早上定期教学。从笨拙的双手,经过数百次练习,孩子们已经熟练演奏,舞姿流畅。

每个节日季节,学生的锣声再次响起,夹杂着十五、十六岁山区女孩的笑声——一个关于传承的美好画面。

为世界保留大山的锣声

据林同省文化体育旅游厅副厅长Nguyễn Thị Bích Ngọc称,在UNESCO表彰锣钲文化空间后,多个保护项目按阶段实施。

最近的是“2023–2026阶段、2035愿景的锣钲文化遗产保护与弘扬项目”。

目标是将锣钲带回社区生活中应有的位置,可持续保护并防止遗产断裂的风险。

为西原锣钲空间保持源流

但让锣钲真正“活下来”并不容易。研究员Linh Nga Niê Kdam指出导致许多村庄不再敲锣的两个原因:信仰变化和经济困难。

在旧习俗中,敲锣必须伴随祭品,因此贫困村庄无法举行仪式。很长一段时间,锣钲也没有被正确认识价值,使得保护遇到许多障碍。

音乐家Krajan Dick认为,最可持续的保护方式是将锣钲归还到其正确的环境——归还给本土人民。

“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锣钲。当他们深刻理解祖先留下的遗产价值时,他们会自己找到保护和发展的方法”,他说。

音乐家Y Phôn K'Sơr——多年来走遍村庄记录和恢复Êđê、Ba Na、Jrai、Chăm H'Roi、M'Nông、Xê Đăng、K'Ho、Mạ等族锣调——发现一个共同点:锣钲音乐总是带着回归根源的渴望。

锣队逆时针演奏正是逆时间旅程、寻找祖先痕迹的象征。

为西原锣钲空间保持源流

与Linh Nga Niê Kdam、Krajan Dick、Krajan Plin等艺人和研究员一起,音乐家Y Phôn K'Sơr正计划通过半音系统将锣钲引入新音乐环境,以便演奏大型交响作品,同时开辟将锣钲引入旅游和当代创作的道路。

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他们的目标仍然一致:为世界保留大山的锣声。

(编译:李程 越南中文社;审校:Fang;来源:Tuoitre)

Share This Article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