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面由内务部及相关机构组织,以纪念伤兵烈士日78周年。250名与会代表是历史见证人、伤病兵、被敌人逮捕和监禁的革命战士、烈士家属,代表了全国920多万有功人员。今年最年长的参与者102岁,自1945年4月参加革命,最年轻的是一位32岁的伤兵。
作为交流活动中的一位见证人,伤兵黎春青有机会回顾53年前的照片,那是1972年夏天他参与保卫广治古城时的资料照片。那些年轻士兵戴着草帽,挂着枪,在战斗间隙难得的停火时刻谈笑风生的肖像,由记者段公性于1972年8月15日拍摄。照片刊登在1972年9月2日的《人民报》上,题为“广治古城旁的胜利微笑”。
那年春青19岁,入伍一年后被补充到保卫广治古城的部队中。照片拍摄20天后,他在一次战斗中受伤,并于1973年被转移到北方。他讲述,在战场上治疗伤口时,看到《人民报》上的照片相当意外。
“战友牺牲太多,剩下的人不能倒下,仍然紧握枪支保卫古城,因为我们那时始终相信军队的领导,相信最终我们会取得胜利”,他讲述53年前在硝烟中的微笑。
每年7月,这位72岁的老兵和他的战友们都会回到广治,为留在那里的战友上香、祭饭。10个同乡中有5人倒下——这是他多年来的心头之痛。
同样参加交流的伤兵黎德伦,原高射炮367师的战士,总是记得重伤时“生死未卜”的高烧。他1971年入伍,曾驻扎在广-岘战场,当这一地区刚解放时在坎德机场驻扎。
1973年初,部队接到深入南方的行军命令,因为有可能参与历史性的胡志明战役。行军路线艰难,高射炮车重,前进两步退一步。天上有美国的侦察机,地上可能遭遇特种部队。运输车遭遇轰炸,德伦重伤无法继续战斗。在返回北方的路上,这位“三次高烧几乎死亡”的伤兵,从卡车转到担架,近6个月才到达目的地。
“当兵时我身高1米70,体重65公斤,到达111军医院时因为受伤和疟疾只剩37公斤。医生看着我的头发和胡子,说我像野人”,这位白发老兵讲述。
伤残92%,德伦多年在北宁的顺成中心治疗。与他一起治疗的战友,有人写诗、写文章赚稿费;有人学习修理机器增加收入,并在天气变化时缓解痛苦。
“和平是用数百万人的鲜血换来的,是数百万家庭的幸福。我希望今天的年轻人,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能成为不断奋斗、不懈奉献的越南人”,他寄语。
“国家的强大发展是对有功人员最深切的感恩”
在会面中发言时,总书记苏林强调,感恩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也是饮水思源传统的深刻体现。他向近120万烈士——那些十八九岁放下梦想、书本拿起武器上路的人;向从北到南永远留在土地上的数百万人;向那些回来但在战场上留下一部分身体的人,不少孩子出生时带着战争的伤痕。
“我们深切分享那些刻骨铭心的痛苦、疼痛的伤口、亲人尚未有信息、尚未知道烈士墓地信息的期盼眼神...”,他说。
延续78年来的报恩答义之旅,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的一贯观点,视有功人员为民族的宝贵财富。基于这一主张,多项政策和优惠对有
(编译:Cici 越南中文社;审校:Alex;来源:VNExpress)